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实践效果

作者

李爱东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民族中学  530699

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科学素养等多个维度。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更多关注实验步骤的演示与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展现应有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情境创设则可以将抽象化物理学科知识带到生动情境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是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性、趣味性情境创设可以更为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操作中几倍良好的兴趣、热情。当学生来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情境之中,便会开展主动观察、思考与探索等学习行为,借此提高学生物理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促进知识理解

物理学科知识包含一定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理解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难点。而借助情境创设方式,能够让本就抽象化的物理学科知识点与实际情境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可以构建起直观化、生动化认知,大幅度降低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科内在规律与概念。

3. 培养科学思维

情境创设过程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需要借助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思维。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物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相对应的情境内容,使得学生可以从中感知与体会物理学科知识点的实用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浮力”概念内容之时,则可以借助生活现象活跃学生物理思维。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生活性话题:“大家留意过没有,轮船体型庞大且载满货物,重量惊人,却能稳稳地在水面上航行,这是为啥呢?还有神奇的死海,人在里面不用刻意划水也不会下沉,甚至能惬意地漂浮着看书,这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方式,激发学生探索与探究的好奇心,而后通过教师合理性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实验操作的行为,进一步验证浮力是否真的存在,深入探索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与资源本身具备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与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具有丰富性、多彩性的物理世界。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程之际,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生动、直观地理解这一抽象化知识,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完成情境创设的基本目标。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段展示视频,其包含了远处壮丽的山河、近处精美的工艺品等,展现出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成像画面,如此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开展主动思考,为什么相机镜头可以直接呈现出画面。而后,教师再继续播放一段微观粒子动画,演示类比光通过凸透镜的传播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再实验操作之下掌握改变物距观察成像的基本特点。视频与动画之间的集合,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可以从中构建起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正确认知。

3. 设置问题悬念创设情境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启发性、挑战性问题,使得学生内心好奇心与求知欲被充分调动,促使学生敢于主动探索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物理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完“大气压强”这一抽象概念时,则可以借助趣味实验点的开展,点燃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点的热情。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带入课堂,再其上盖上一张普通纸片,而后慢慢将杯子倒置。相信到了这一阶段,学生目光都会被其紧紧抓住,只见纸片稳稳地贴在杯口,水竟然没有洒出一滴。使得学生纷纷睁大了眼睛,不可相信这是真的,此时学生内心求知欲达到顶峰,教师可以顺势安排实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系统性探索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其所取得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4. 开展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积极参与物理实验活动之中,并让学生再亲身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实验操作的体验感与参与感,使得学生可以对物理知识点形成全方位理解与认知。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熔化和凝固”课程内容之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则可以选择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实验中的晶体和非晶体物质、温度计、热源等角色。其中,扮演“热源”的学生需要不断释放“热量”,而扮演“温度计”的学生则应该实时报告“温度”变化情况,扮演“晶体物质”的学生应按照固定规律在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在凝固之时要遵循特定温度进行凝固,而扮演“非晶体物质”的学生则应该表现的十分随意,因为“非晶体物质”没有固定熔化和凝固温度,在角色扮演情境创设之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直观且深刻的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区别,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

总之,情境创设可以借助多元化与多样化策略融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点形成良好的内化与迁移,让学生可以形成具有灵活性与分散性的科学思维,并借此提高学生自身物理综合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婉荣. 跨学科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设计[J]. 物理教学,2024(09)

[2]  何克鹏 . 基于 TPACK 理论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J]. 甘肃教育 ,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