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竞赛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分析
占锦娥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饶州街道五一中心学校 333100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需求。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对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探索高效、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方向。小组竞赛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合作学习与竞争机制的教学策略,促进其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提升课堂参与度,破解“被动学习”困境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因知识点抽象(如函数性质、几何证明)陷入被动听讲,后排学生溜号、走神现象频发。小组竞赛式教学通过“分组竞技”机制,将课堂转化为“学习赛场”,有效激活全员参与热情。教师可依据学生数学基础、思维能力进行异质分组,每组设定“解题能手”“思路讲解员”“记录员”等角色,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明确任务。以“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分层竞赛题”:基础题(直接开平方法求解)、提升题(配方法转化形式)、挑战题(结合实际问题列方程),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正确率与解题速度双维度计分。这种模式下,基础薄弱的学生为小组荣誉主动请教组员,优等生则通过讲解深化理解,课堂参与率从传统模式的 60% 左右提升至 95% 以上。同时,即时性的积分奖励(如“数学之星”流动红旗)强化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原本枯燥的公式推导、习题训练转变为富有乐趣的竞技活动,从根本上扭转“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局面。
二、促进思维深度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强调逻辑推理、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而个体学习易受思维局限,难以全面把握知识点本质。小组竞赛式教学通过“组内研讨 + 组间对抗”的形式,推动思维多角度碰撞,助力学生突破认知瓶颈。在“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教学中,教师抛出竞赛任务:“给定一组线段,设计 3种不同方案证明其构成平行四边形,并说明判定依据”。各组需先通过内部讨论梳理已学判定方法(边、角、对角线判定),再分工设计作图方案、推导证明过程。讨论中,学生可能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区别”产生争议,进而主动翻阅教材、结合实例验证,在思维交锋中深化对定理适用条件的理解。组间展示环节,不同小组的证明思路(如几何作图法、代数坐标法)相互补充,部分小组还提出“反证法验证判定定理逆命题”的创新思路,远超个体学习的思维深度。此外,竞赛中的“质疑答辩”环节(如“其他小组指出方案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可加分”),迫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推动思维从“浅层记忆”向“深层探究”转变,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与合作探究能力。
三、优化数学学习习惯,强化“主动反思”意识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部分学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错题不订正”“缺乏规划性”等问题。小组竞赛式教学通过规则约束与团队监督,助力学生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在竞赛过程中,教师明确要求:解题需书写规范步骤,错题需标注错误原因并修正,否则不计入小组成绩;每日课堂竞赛后,各组需提交“错题分析报告”,总结共性问题。以“分式运算”教学为例,分式通分、约分中的符号错误是常见问题,在竞赛中,小组为避免因步骤不规范丢分,会主动互相检查解题过程,记录员需逐题核对符号、系数是否正确,这种“同伴监督”比教师单独批改更具即时性。同时,为在“周度竞赛总结”中取得好成绩,各组会自发制定课后复习计划:基础题组每日强化计算能力,难题组集中攻克综合应用题,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长期坚持下,学生逐渐养成“规范书写、及时纠错、定期复盘”的习惯,数学作业的正确率从平均 65% 提升至 85%,错题重复出现率降低 40% ,为后续复杂知识点(如二次函数综合应用)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竞赛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展现出显著的有效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还促进了他们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因此,未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小组竞赛的形式与内容,使其更好地融合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凤友 .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8):117.
[2] 张雪梅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 [J]. 中国培训,2016,11(2):294.
[3] 杨玉成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 [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36):218.
[4] 邱健平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J]. 华夏教师,2018(22):49-50.
[5] 张迪迪 . 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以“因式分解”教学为例 [J].科普童话,2018(8):8.[6] 王敏雪 . 数学教学目标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