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欺凌 与善同行
张云志
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 重庆 401122
一、案例基本信息
欺凌者:小雨,女,11 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在 2023 年春季,我班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涉及两名五年级学生。欺凌者是一名 11 岁的女生,性格外向,喜欢在同学中间显示自己的权威。她的父母工作繁忙,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但父母对他的关注较少,长期是爷爷陪伴着她,爷爷是传统的思想,遇到问题不会沟通,只会打骂,所以她也受到影响性格变得很强势。父母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的聪明,认为孩子呈现出来的对同学动手动脚的现象只是孩子调皮,并未没有进行认真的思想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习惯,会无缘无故动手伤人,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原因,平时她会买些东西和零食贿赂同学,她在班级里表现出较强的主导性,有几个常跟随她的同学。
被欺凌者:小花(化名),女 ,10 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比较害羞,喜欢独处。她的父母离异,与母亲和外祖母共同生活。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母亲工作繁忙,外祖母是主要的抚养人 , 家庭教养方式较为严格,但她与母亲和外祖母的关系亲密。她的学习成绩优秀,师生关系良好,但不参与任何社团活动,由于家庭的变故,她性格敏感,曾因父母离异而出现过短暂的情绪低落。
二、欺凌事件描述
小花性格温和,待人友善,颇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小雨同学十分嫉妒小花。有一次在班级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在投票环节时,小花以较高的分数超过了,小雨心理非常不平衡,于是从此之后开始了她的欺凌之路。小雨四处散布小花父母离异的消息,且处处散播一些小花的不实言论,导致其他同学对小花有误解,开始排挤小花。在一次课堂习作分享课时,小雨甚至当众诽谤小花的习作是抄袭的,说她经常抄作文书上的范文,平时作业都是抄的同学的,考试也常常抄同学答案,随后在课间和午餐时间继续用嘲笑和贬低的言语攻击被欺凌者,言语攻击严重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小雨还联合几个同学故意将被小雨排除在她们正在排练的课本剧表演中,小花(被欺凌者)从那之后就变得更加内向,更加自卑,经常独自躲在角落里默默发呆,成绩一落千丈,据家长反馈说孩子常常独自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哭泣。我了解并发现孩子的异常反应后,立即和各科老师在班级里开展调查。
三、干预措施
我也积极将此事向学校安全部进行了汇报,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班主任初步调查
我通过向其他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观察,发现了小雨的欺凌行为,详细了解了事情经过和家长诉求,第一时间与被欺凌者进行了单独谈话,了解事情经过,并给予安慰和支持,同时邀请学校心理医生的介入,以聊天的方式对她进行了初步的心理辅导。同时,与欺凌者进行了初步谈话,了解他的动机和心理状态,了解欺凌背后的根源。
(二)学校及时成立专项小组开展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这起欺凌事件,迅速成立了防欺凌工作小组,由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和校领导共同参与。工作小组的首要任务是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确保了解事实真相。在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别与欺凌者、被欺凌者及相关同学进行谈话,收集证词,确保事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制定详细干预方案
在掌握了详细情况后,防欺凌工作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首先,对欺凌者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明确指出其行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并要求其写下书面检讨。同时,小组安排欺凌者参加行为矫正辅导课程,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并学会尊重他人。
对于被欺凌者,小组安排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她恢复自信,减轻心理压力。此外,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共同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支持计划,帮助她逐步融入班级,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开展全班反欺凌教育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班主任在班级内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反欺凌教育。通过班会课、主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校园欺凌、其危害以及如何应对欺凌行为。教育内容还包括培养同理心、尊重他人和建设友善班级氛围的重要性。
(五)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高年级的孩子,心智已经逐渐成熟,于是我在班级里组织学习了校园欺凌到底应该承担怎么样的责任,青少年犯罪的量刑标准,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我也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包容纵容那些可怕的行为。
(六)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有义务有责任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我们班紧急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我们向家长普及了校园欺凌的类型,校园欺凌带到的伤害,家长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对他人进行校园欺凌,家长应该从何入手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等相关知识,让家长清楚孩子行为的底限要求。为了让家长真正对校园的欺凌这一行为重视起来,我还组织家长和孩子签订了预防校园欺凌承诺书,让每个人不做施暴者,不做受害者。
不仅如此,我与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详细说明了事件经过和学校的处理措施,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欺凌者,我与其父母探讨了家庭教育方式,建议他们在家庭中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针对被欺凌者,我与其母亲和外祖母进行了深入交流,建议她们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七)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决定在此次事件的基础上,建立防止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首先,定期举行反欺凌主题班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遵守学校的反欺凌政策,将反欺凌的意识深入骨髓。其次,设立匿名举报箱,让学生能够在不透露身份的情况下报告欺凌行为。
最后,关注每一位学生。每天都会抽时间和不同的孩子进行聊天,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家庭情况、人家交往等。
四、干预成效
(一)短期效果
欺凌行为在干预措施实施后迅速停止,被欺凌者的情绪有所缓解,开始重新融入班级活动。欺凌者也在几次谈话和辅导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被欺凌者道歉。班级内欺凌事件的数量明显减少,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等。长期的跟踪数据显示,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干预措施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
(二)长期效果
班级的整体氛围有所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被欺凌者在心理辅导和班级关爱氛围的影响下,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欺凌者在行为上有了明显改进,参与班级活动更加积极和友善。
学生行为更加规范。自从我们学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之后,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随时把“管住手、管住嘴”记在了心上,有问题找老师,遇到矛盾时,更谨慎、更理智了。
家长更支持老师的工作。家长对我处理这件事表示满意,他看到了一个真心实意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孩子的安全和权益的老师。从那之后,家长更加热衷于参加班级活动,他也带动了其他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活动,自发在班级里成立了“反欺凌自愿小组”,很多家长也一起加入其中,一起为反欺凌做自己的贡献,打造了和谐的班集体,班级凝聚力更强了。
五、经验总结
(一)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及时发现和干预是防止欺凌行为进一步恶化的关键。通过家校合作和心理辅导,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设立“关爱互助小组”是一个创新做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沟通过程中,一些家长对学校的处理措施存在质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的解释。此外,长期维护班级友善氛围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关注和调整。
(三)对未来预防和干预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反欺凌教育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防范意识。建立更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