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课堂驱动型问题的分层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任雪莲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泗门实验中学  315470

一、驱动型问题的功能与特征

驱动型问题是指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习过程、促进深度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驱动型问题应当具备以下功能(如表 1 所示):一是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将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或个人经验相联系;二是能够引导聆听与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分析音乐要素与表现形式;三是能够激发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表现和创新;四是能够促进文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这些功能决定了驱动型问题的设计不能是随意的、零散的,而应该是系统的、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

表1 :驱动型问题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驱动型问题的分层设计策略

(一)感知层问题设计,激活音乐元素敏感度

感知层问题是驱动型问题体系的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元素,建立初步的音乐印象和感性认识。这一层次的问题设计应注重直接性、具体性和体验性,通过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建立听觉坐标系。在设计感知层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多模态感知策略,将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通道融入问题设计中。例如,在欣赏《红旗颂》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这段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它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元素和情感表达。又如,在学习《彩色的中国》时,可以设计问题:这首歌曲的旋律线条是如何起伏的?它如何表现祖国的多彩之美?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音乐的基本元素。

感知层问题设计应特别注重中国音乐元素的感知。人音版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中国作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曲和创作音乐等,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音乐元素和审美特征。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时,可以设计问题:你听到乐曲中使用了哪些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这些音色给人什么感觉?来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民族音色和民族韵味。

(二)理解层问题设计,促进音乐文化关联

理解层问题是驱动型问题体系的中间层次,旨在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内涵,理解音乐与情感、文化、社会的关系。这一层次的问题设计应注重关联性、分析性和反思性,帮助学生建立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的深层联结。比如在学习人音版《青春舞曲》时,可以设计问题:这首维吾尔族民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它如何表现青春活力和民族特色?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元素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可以设计问题:作品通过哪些音乐手法表现黄河的气势和民族的精神?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如何表达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

(三)创新层问题设计,引导音乐创意表达

创新层问题是驱动型问题体系的最高层次,旨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和文化传承。这一层次的问题设计应注重开放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将个人理解与音乐经验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和创新。以《化蝶》为例,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我们能否用现代音乐形式重新演绎梁祝故事,并保留原曲的情感内核?”该问题引导学生从旋律改编、配器创新、表演形式等多角度展开实践。例如,学生可尝试用电子音乐软件重新编曲,在传统调式中融入现代节奏;或通过戏剧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以小组合作形式创编情景剧,用音乐语言表现“草桥结拜”“楼台相会”“化蝶双飞”等经典情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理解原曲的音乐特征与文化寓意,还要协调创作意图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创新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结构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把握。创新层问题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尤其要关注中国音乐元素在现代语境中的表达可能。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分层驱动问题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角色转变与问题提出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在驱动型问题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时,应注重时机把握和方式选择。例如,在学习《阳关三叠》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感知层问题: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提出理解层问题:这首歌曲如何通过音乐语言表现离别的情感?最后提出创新层问题:我们能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古诗词歌曲?驱动型问题的提出应避免机械化和灌输式,而是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语言,创设开放、安全、支持性的问题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尝试。

(二)教学过程组织与问题衔接策略

分层驱动问题的实施需要重构教学过程,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应以驱动性问题为主线,通过基础感知、情感联想、文化溯源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音乐学习。在教学过程组织中,教师应注重问题之间的衔接和学习活动的过渡。以《天山之音》单元为例,教师可先通过感知层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疆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特点,如“这首歌曲的节奏有什么显著特征?旋律进行有何规律?”随后,通过理解层问题推动学生深入思考音乐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例如“这样的音乐风格与新疆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有怎样的关系?”最后,通过创新层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如“能否小组合作,创编一段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的小短曲或节奏片段,并简要说明创作意图?”整个过程应体现层次递进和逻辑关联,确保每一环节的问题不仅自然衔接,还能共同支撑单元核心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体系改革与问题反馈策略

分层驱动问题的实施需要改革评价体系,建立与核心素养导向相匹配的评价机制。评价应关注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发展。对于驱动型问题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表现,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如对于感知层问题的探究,可以通过提问、模仿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对于理解层问题的探究,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对于创新层问题的探究,可以通过表演、创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课堂驱动型问题的分层设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分层驱动问题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感知到文化内涵理解,最终实现创意表达与文化自信的建立,真正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张丽滨 .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初中音乐项目式学习策略探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5.

[2] 谢佳岐 . 基于“学业质量”的初中音乐歌唱课教学实践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5.

[3] 杨韵可 .“项目化学习”在提升初中生音乐素养的应用研究 [D]. 天水师范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