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团体性体育游戏对提升中职生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新华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211300

一、引言

当前,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适应困难,心理韧性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较为突出。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难以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而团体性体育游戏因其互动性强、参与度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干预手段。本文立足中职教育实际,通过分析问题现状,探讨团体性体育游戏对提升中职生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旨在为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能力教育提供实践路径。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团体性体育游戏

团体性体育游戏是指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进行的、以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活动。它不仅强调身体锻炼,更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沟通。与传统的竞技类体育运动相比,团体性体育游戏更强调趣味性、参与性和平等性,适合不同身体素质和性格类型的学生参与。这类游戏通常包括团队接力、合作过关、角色扮演、信任建立游戏等,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并在过程中促进心理成长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二)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压力或不利环境时,仍能保持积极适应和恢复能力的一种心理品质。具有高心理韧性的学生,通常能更好地面对学业压力、人际矛盾和生活变故,在逆境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对于中职生来说,心理韧性不仅关系到学业和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三、问题现状分析

(一)中职生心理韧性整体偏弱

中职生大多面临来自学习、就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情绪,缺乏目标感和自信心;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逃避或放弃的心理,缺乏足够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此外,部分学生在遭遇批评、失败或人际冲突时,情绪波动较大,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较低。

(二)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中职生普遍存在沟通能力不足、人际交往不顺畅、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一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参与意识,不善于表达自己,遇到问题不愿求助或协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社交回避行为。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容易影响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或职场后的适应能力与发展前景。

(三)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单一

虽然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有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但活动内容多以传统的竞技项目为主,如篮球、跑步、体操等。这些活动虽有锻炼作用,但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体验,缺乏团队协作与情感交流的设计。团体性体育游戏较少被系统引入教学中,体育活动的潜在教育功能未能被充分发挥。

(四)学生参与度和兴趣不高

部分中职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认为体育课“枯燥”、“无趣”,缺乏积极性。特别是性格内向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产生自卑感或被边缘化,进一步降低其参与意愿和自我价值感。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建立自信、锻炼心理素质和提升社会能力。

四、提升策略研究

(一)设计多样化的团体性体育游戏内容

应设计多样化的团体性体育游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动力。

考虑到中职生个体差异较大、心理接受能力有限,活动内容应注重趣味性与合作性相结合。例如,可以开展“盲人方阵”、“信任后倒”、“团队障碍接力”、“解手链”等多种类型的游戏,既包括合作挑战类、信任建立类,也包括竞技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团队项目。这类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沟通能力,同时锻炼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达到心理与社会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标。

(二)优化教师组织与引导方式

教师在组织和引导游戏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不仅仅是活动的发起人,更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在活动前,应简明扼要地说明游戏规则与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意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与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分享和反思,谈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将游戏中的体验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同时,建议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协同配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使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三)营造积极、安全的活动氛围

营造积极、安全的活动氛围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前提。良好的游戏氛围应当平等、包容、尊重个体差异。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鼓励所有学生勇于尝试、积极参与,尤其是对性格内向、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避免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到被忽视或排斥。同时,要杜绝游戏中出现讽刺、嘲笑、排挤等负面行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我、建立信任。这种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强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力。

五、结语

团体性体育游戏不仅是一种体育锻炼形式,更是促进中职生心理成长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教育手段。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增强抗压能力、改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提出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价值,可为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支持。未来还可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群体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团体性体育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任贤静 . 团体竞赛性体育游戏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影响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5.

[2] 王雨凡 , 庄文婷 , 邓力威 . 团体体育游戏对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 (09): 140-145.

[3] 邓童 . 团体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D]. 华东交通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