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陈晓辉

山东省费县探沂镇中心小学 山东费县 27349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教学模式出现创新,项目式学习因重视实践性、剖析性以及协作性,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发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具体实施进程中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探寻有效的实践策略,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项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贴近生活的项目情境可帮助学生搭建起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内在动力 [1]。教师设计项目情境时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把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学习内容,使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借助精心设计的生活化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受数学价值,培育他们的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生活化项目情境能让学生从熟悉经验出发,逐步构建新的数学认知,让学习过程更自然顺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六,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校园美食调查”项目,让学生分组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校园小食。统计时,学生会发现“7 个同学中有 3 个最喜欢吃包子”能用分数“3/7”表示,简洁又精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调查结果制成图表,在比较不同小食受欢迎程度中,自然理解分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这种源于真实场景的学习活动让分数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多元化学习资源整合运用,促进深度探究

整合运用多元化学习资源,可拓宽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还可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要把实物、图片、视频、数字资源等多种媒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丰富的学习支架,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探究环境。在选择资源时,要考虑知识点的呈现效果,还要留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在资源的设计上,应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性,为学生搭建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阶梯。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不同资源进行分析、比较以及迁移,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入的剖析任务:首先借助电子白板展示商场购物小票,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里的两位数乘法运算;接着利用计数小棒和白纸制作的百数表,指导学生用分解因数的方法理解乘法分配律;再凭借动态PPT 演示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步骤和规律;最后借助在线练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巩固练习。凭借多样化资源的综合运用,学生加深了对两位数乘法的理解,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这种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使深度学习在丰富的资源支持下自然发生。

三、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逐步深入的学习任务乃是培育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策略 [2]。教师需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认知水平,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拆解成若干个有递进关系的子任务。随着任务一步步推进,引领学生于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逐渐提升思维品质,积累解题方面的经验。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留意难度梯度,令每个任务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前后关联性,促使学生在完成前一个任务后,萌生解决下一个任务的信心与动力。教师还可设置开放性的拓展任务,激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培育其创新思维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设计简单的生活场景任务,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从具体的数据着手,逐步掌握计算技巧;随后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任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条形统计图展示数据;最后可布置一个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校园里开展一次小型调查,收集数据并计算平均数,用条形统计图呈现调查结果,完成从数据收集、整理直至分析的完整过程。在这个呈递进式的学习进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

四、构建小组协作学习机制,发展交流表达能力

构建小组协作学习机制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教师借助科学分组、明确分工以及设置任务目标等手段,搭建起学生互助互学的平台 [3]。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亦是观点的贡献者,经由倾听、讨论、辩论等形式锻炼表达能力,培育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逻辑性。组内成员间的智慧碰撞能推动知识的深度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责任感。小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以及思维互鉴,使每个学生可在参与中实现成长。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 4 至 5 人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统筹,其他成员分别担任观察员、记录员以及汇报员。首先让小组成员凭借观察教室内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像课桌、书包、粉笔盒等,讨论这些物体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小组发下的彩纸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制作过程中交流经验与心得;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制作成果,阐述制作过程中的发现与困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展开图的形状,还依靠小组合作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作为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科学设计项目任务,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协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协作交流,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娅林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 [J]. 江西教育 ,2025,(23):7-9.

[2] 沙建敏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路径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5,(04):16-18.

[3] 刘小琴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甘肃教育 ,2025,(0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