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实践与探究

作者

梁威

抚顺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1

在信息化时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不仅需传授技术技能,更需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但当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短板:部分教师存在重技能轻素养、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虽具备基础技能,却难以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因此,需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推动教学从“知识技能本位”向“核心素养本位”转型。

一、项目引领,对接职业需求

项目引领教学策略以真实职业场景为切入点,将核心素养目标拆解为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实现技能与素养培育的同步提升。

1. 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项目主题

项目设计需紧扣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避免同质化的设计,确保项目与学生未来岗位场景紧密衔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时既能巩固技能,又能熟悉岗位的工作逻辑。例如,在分析数据教学中,对于旅游专业可设计“抚顺旅游数据分析”项目。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政府旅游官网、行业报告等平台收集抚顺近 3 年旅游人次、收入、热门景点等数据,培养学生信息筛选、整合数据的信息意识;课中,小组自主确定分析方向,如“抚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基础薄弱学生运用软件制作柱状图、折线图,能力较强学生尝试制作词云图、数据透视表,在数据建模与可视化过程中锻炼计算思维;课后在网络学习平台提出旅游资源优化建议,强化信息社会责任。对于汽车专业可调整为“智能汽车销售利润数据分析”项目,引导学生收集不同品牌智能汽车的销售数据、成本数据,分析利润增长点,为 4S 店销售策略提供参考,实现信息技术与汽车销售岗位的深度融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则设计“助农商品线上销售数据分析”项目,学生通过京东、淘宝等平台收集抚顺助农商品,如木耳、山野菜的平台订单数据,运用数据软件进行分析,进而优化商品上架时间与促销方案,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

2. 实施分层递进任务设计

中职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项目任务需分层设计,确保“人人能参与,个个有收获”。以“职业生涯规划海报制作”项目为例,基础层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图文混排技巧,能制作简单海报;进阶层任务在此基础上,添加数据图表、设计个性化封面;创新层任务结合专业特色融入行业动态,如旅游专业添加“抚顺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趋势”,汽车专业加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前景”,电子商务专业加入“电商直播行业前景”,制作可交互的电子海报,并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与数字化创新能力。

3. 强化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反思

项目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由小组代表讲解作品的设计思路、技术应用与职业价值,学生进行提问与互评,教师从技能掌握、素养体现、职业适配性三方面点评。例如,在“旅游数据分析”成果展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数据来源是否权威?结论能否为旅游企业提供实际参考?”通过展示与反思,不仅巩固核心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与职业责任感。

二、混合教学,赋能自主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实现预习、课上互动、作业提交、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提升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选用学习通等平台作为线上教学载体,将任务拆解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 课前预习

学生按教师发布的预习任务,在线观看微课并提交预习成果。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及存在的困惑,进而调整课中教学重点。例如,若 80% 学生已掌握“柱状图制作”,课中则重点讲解“数据透视表分析”。

2. 课中互动

采用“线下演示 + 线上互动”结合模式,教师针对预习中的难点进行集中

讲解、演示,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主题讨论”等功能检验学习效果;组织小组线上协作,如在不同平台查阅专业相关数据报告,推动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个性化作业”,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完成“基础练习题”,能力较强学生尝试“进阶练习题”,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可互评,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实现精准辅导,并提供进阶软件教程等拓展资源。

三、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与正确价值观,实现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1. 家国情怀培育

在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单元,介绍我国“神威太湖之光”的研发历程,展示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讲解我国 5G专利数量占全球 42% ,华为、中兴等企业在 5G 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科技报国志向。

2. 文化自信培育

在课程的“图文编辑”单元,设计“中华传统节日简介”“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任务,学生通过收集节日习俗、节气谚语,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融入剪纸、水墨画等传统元素;在“视频编辑”单元,让学生制作“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如满族剪纸、琥珀雕刻等,上传至抖音、视频号传播,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3. 职业精神培育

在课程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单元,以“大国工匠”为主题,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短视频,介绍“焊接大师高凤林”等工匠的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高职业认同感,强化职业精神。在“数据处理”实训中,强调“数据真实性”,如“助农商品分析”项目需核对订单数据与实际发货量,杜绝“编造数据”,培养学生的职业诚信。

4. 社会责任培育

在课程的“网络应用”单元,通过“个人信息泄露案例”讨论,引导学生重视信息安全,不传播虚假信息;在“数据处理”单元,设计“节能环保数据统计”任务,让学生收集家乡碳排放数据,制作分析图表并提出节能减排建议,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语

核心素养培育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方向,需通过多种教学策略驱动全面发展。未来教学中,还需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构建可持续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助力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挑战。

作者信息:

梁威,女,1978 年5 月生,人,汉族,大学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