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荆莹

珲春市第八小学校 133300

一、引言

小学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旨在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行为习惯并促进社会性发展。当前实践中,小学班会常面临主题空泛、形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教育实效不足。项目化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和跨学科整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实现认知、情感、能力与行为的全面提升。本文基于当前教育需求,系统阐述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为提升德育实效提供理论支撑。

二、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主题班会不仅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载体,更是引导学生思想、培养行为习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将项目化学习理念引入主题班会,是对传统小学班会形式的深度拓展与创新,其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力和实践能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与设计实际任务,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和成果展示中内化主题内容,提升综合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责任感与社会意识[1]。

在目标定位方面,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需要有注重四个层面的育人目标:一是认知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所涉及的知识、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二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情感共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是能力目标,通过项目活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四是行为目标,推动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积极的行为习惯与行动力[2]

(二)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原则

1、以生为本

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必须立足学生的兴趣、经验与发展需求。设计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 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小学班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意义与情感温度[3]。同时, 积极表达自我, 主题选择、活动设计与过程管理,使其成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和建设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情境引导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的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参 探究欲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张力的情境, 热点现象、历史事件或未来想象场景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模拟场景 景剧等多种方式,营造沉浸式体验,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 问题的 和多样性。 顾认知与情感发展,既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又激发他们对社会、集体与个人责任的认同 ,促使其带着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参与班会活动。

3、任务驱动

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应以具体、 定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链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策划、活动实施、作品制作、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帮助学生形成 既能照顾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能提供适度挑战,引发 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沟通协调与责任共担, 从而在 提升核心素养,如信息整合、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以任务促学习”的目标

4、评价促进

全过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活动前、中、后全阶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持续性观察与记录,关注其思维过程、情感变化和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除了教师的指导性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甚至可纳入家长反馈,形成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应仅聚焦于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如合作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的策略、情绪管理的能力等。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促使其在反思中不断调整与进步 [4]。

三、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开发流程

为了确保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系统性与实效性,其开发需遵循科学、完整的流程设计,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主题确立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核心,是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和成长的出发点,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科学选定。一个好的主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并促进其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5]。选题过程中还应紧扣学校的德育目标,服务于小学生全面发展。主题内容可来源广泛,如校园热点事件(如同伴冲突、校园欺凌)、社会时事(如环保、人工智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行为习惯培养(如守时、诚信、卫生等)。示例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文明礼仪、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珍爱生命、责任与担当、规则意识、绿色生活等,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引发思考与行动。

(二)任务设计

围绕班会主题,设计具有引导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是落实主题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任务应具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与创造表达[6]。例如,可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策划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材料、角色扮演、创作演讲、情景剧表演等,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每个任务应明确目标,科学分工,设定具体的时间进度与评价标准,确保学生有方向、有方法、有反馈。例如在“文明校园我来建”主题的小学班会中,可设立多项子任务:采访校内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并分析原因,组织班级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公约》,策划一场文明礼仪主题演讲或情景剧展演,通过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转变。

(三)资源准备

根据任务需要准备相关资源,是保障小学班会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前筹备教学资料,如视频、图文、案例、故事素材等,增强课堂感染力与启发性;准备所需活动器材、场地布置、展示工具、分组表格和反馈表等,确保组织有序、高效推进。同时,可邀请家长、社区志愿者或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提供实践指导或资源支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提升小学班会的开放性与影响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社会认知。

(四)实施安排

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是确保小学班会顺利开展、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整个流程应包括开场引导、任务执行、汇报展示与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场引导通过情境创设或热点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任务执行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推动主题深化;汇报展示则提供成果分享与表达的平台;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内化,巩固所学。活动组织需合理安排时间,明确各阶段任务,确保分工到位、责任清晰,师生互动充分。教师在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鼓励其大胆表达观点,积极投入活动。例如,可按“情境导入—任务布置—小组行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班级总结”的路径组织实施,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使小学班会活动更具实效与教育价值。

(五)评价反思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项目过程与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不仅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表现、自我成长体验,还可拓展至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针对性的反馈,鼓励学生深入反思自身在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应对活动的目标达成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教学反思,为今后的小学班会课程优化和实践改进提供有力支持和经验积累。

四、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实施的关键策略

(一)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驱动机制

项目化实施的第一步是明确小学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与核心任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当前社会与校园中的热点问题,设定清晰、具体、可操作且具有层次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既符合学校德育整体规划,又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例如,围绕“网络素养”可设定提升安全意识和辨别信息能力;“心理健康”可聚焦于情绪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每个目标应落实到具体任务,如调研、讨论、展示、倡导等,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任务设计应注重挑战性和实践性,体现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推进路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不断尝试中逐步提升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和价值判断,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化与转化。

(二)创设真实情境与学生自主参与

真实情境的创设是项目化学习得以生动开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可借助社会新闻、校园现象、生活经历、影视片段等材料,以案例引入、模拟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情感共鸣与深度思考。例如,在探讨“校园欺凌”主题时,可选取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欺凌的根源”“应对策略”“同伴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自主提出问题、尝试建模、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在角色转变中,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者变为问题的主动探究者和解决者,增强自主意识、责任感与社会参与能力,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组织多元活动方式

项目化的实施应打破传统小学班会“一言堂”的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围绕具体任务进行分组调研、讨论与展示,既锻炼了合作意识,也提升了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家长、教师、新闻记者等不同身份进行情境演绎,增强了同理心与思辨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地调研、志愿服务、采访等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获得成长。除此之外,还可以融入辩论赛、主题创作、公益设计等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这些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助于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其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与支持策略

在项目化实施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需根据项目进展提供适时的指导与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调动资源、解决难题。同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积极鼓励与个别支持,促进学生在安全、支持的氛围中成长。此外,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项目化设计与实施能力,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和跨学科整合。面对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应变能力,能够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善于倾听与引导,从而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充满信任与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切实保障项目活动的有效推进与育人目标的实现。

(五)动态过程管理与调整机制

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推进、动态调整的过程,教师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育人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进行阶段性检查与反馈,定期掌握项目进度与学生表现,及时调整任务计划与实施策略。其次,重视过程记录与反思,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日志进行自我评价,并开展团队反思,提升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同时,注重成果展示与评估,通过汇报、展示等形式总结项目成果,促进知识的迁移与价值观的内化。此外,可引入数字工具辅助管理,如使用任务管理 APP、在线文档协作平台等提升效率与透明度。通过这些关键策略的有机融合与持续优化,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实施将更具系统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五、结语

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的实施是小学德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它以小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和多元评价,促进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培养责任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教育者需加强专业能力培训,优化设计弹性调整机制,并整合信息技术与社区资源以增强实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主题班会项目化设计将进一步推动五育融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望未来,持续深化这一模式将助力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颜仓鲁 . 主题班会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与创新 [J]. 新课程 ,2025,(19): 17-20.

[2] 李琳. 小学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研 小学教学研究 ,2025,(12): 86-88.

[3] 顾薇薇. 小学主题班会中项目化学习探析 生 ( 中旬刊 ), 2025,(04): 124-126.

[4] 张鲁川. 以生活为逻辑:主题班会的反思与重构 [J]. 教育参考 , 2024, (02): 28-32+38.

[5] 刘敏慧. 无“人”不思家— 爱国主义教育 主题班会设计 [J]. 新班主任 , 2024, (10): 35-37.

[6] 向东华 . 以主题班会课促班主任专业成长 [J]. 中小学班主任 , 2024, (05):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