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被动式技术应用
金思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 201620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共同行动的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最高点,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与二氧化碳吸收达到平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低碳建筑;环境设计;被动式技术应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环保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据统计,建筑行业约占全球能耗的30%以上,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因此,如何在建筑设计中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而在众多方法中,被动式技术作为一种无需额外能源消耗,通过科学设计手段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低碳环保目标的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被动式技术呢?简单来说,被动式技术是指通过建筑物本身的形态、结构、方位、材料等因素,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自然资源,实现室内环境的舒适调节和能源节约,而无需或尽量减少机械设备的介入。相比主动式技术,例如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等,被动式技术更环保、节能,且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是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被动式技术角度,来具体了解它们是如何改善建筑环境,实现低碳目标的。
首先是被动采光设计,采光是建筑舒适性和节能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采光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室内的视觉需求,还能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节约大量电能。被动采光设计包括科学布置窗户、选择合适的窗型和玻璃材料、利用自然光导管和光井等手段。比如,在冬季阳光较弱时,建筑南向的宽大窗户可以最大化地引入阳光,提升室内温度和光照;而夏季可以通过遮阳设计,例如挑檐以及百叶窗,能够阻挡强烈的直射阳光,减少室内过热,降低空调负荷。光导管技术则可以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深处,使得中间区域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照明,减少电灯的使用时间和强度。并且合理的建筑朝向能够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和太阳能热量,尤其是在寒冷地区,建筑南向窗户可以捕捉冬季的阳光,实现太阳能被动采暖,减少取暖需求;夏季则通过设计遮阳设施避免过度日晒,降低冷气负荷。不仅如此,建筑的整体布局要符合气候特点,让自然风能够顺畅地穿过建筑,实现自然通风降温,同样的,合理设计窗户大小、位置和透光材质,最大化采光效果,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同时可以避免直射阳光对室内产生过高的辐射热,保持室内光线明亮又舒适。
其次是被动采暖与散热技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是被动式技术的重要部分。在建筑设计时,通过调整建筑朝向、增加热质量大的墙体和地板,以及合理利用大体积储热材料,可以有效吸收白天的太阳热量,并在夜晚缓慢释放,保持室内温暖。而且,地下室热能储存、热回收地板等措施也能提高建筑冬季采暖效率。夏季则通过增加自然通风、屋顶反射材料、绿化屋顶等方式促进散热,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负荷。例如高性能围护结构,通常采用超厚的保温层、高性能的密封窗户和门,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样的围护结构确保冬天热量不易流失,夏天热量不易渗入,维持室内恒定温度,极大削减空调和采暖系统的负担。
再者是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设计是被动式技术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不同于机械通风的能耗,自然通风利用建筑形态、开口设置、风向和压差原理,或者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开窗位置设计,让空气自然流动,实现室内新风换气和降温效果,夏季的自然通风,排出积热,带来凉爽感。例如双层窗户设计、通风天井、风塔等结构,利用风压差推动空气流动,既可带走室内热量,也能引入新鲜空气。合理的窗户对流设计,可以让热空气自上而下排出,凉爽空气自下而上进入,使室内温度自然调节,这不仅节省了机械通风的能源,也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设计包括利用风压差和温差原理设置通风口,打造“烟囱效应”,促进空气流动。
接下来是建筑材料的被动式应用,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结构支持和美观体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实现被动式低碳设计也有重要意义。高热质量材料,比如混凝土、砖石等,能够储存热能,利用这些建筑材料的热质容积特性,通过白天吸收太阳热量,晚上释放热量,缓冲室内温度变化,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这种“延缓效应”帮助稳定室温,减少空调设备的启停频率。;而低热传导的保温材料则能防止冬季室内热量流失和夏季热量侵入。以及生态友好型材料如绿色混凝土、再生木材、吸热涂料等,也在被动式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适的材料选择,不仅提升建筑整体能效,还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和更换的碳足迹。
最后则是绿化与景观设计的被动作用,绿色植被不仅美化环境,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温度,改善微气候。同时,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墙能够提升建筑隔热效果,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建筑冷负荷。屋顶绿化、垂直绿墙等植物不仅能增加建筑的美观和舒适感,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温度,减少热岛效应,同时改善空气质量。绿化设计的合理应用,结合建筑的被动技术,可以形成一个更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进一步推动低碳目标的实现。
结合以上几方面的被动式技术应用,可以看到它们并不依赖复杂的机械系统,而是通过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既节能又减少碳排放,这也符合现代低碳建设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被动式技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依靠建筑本身的设计智慧,达到节能降碳的效果。这不仅具有环境意义,也带来经济优势。被动式建筑通常具有较低的运行和维护成本,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还能提升建筑的市场价值。当然,实际应用被动技术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初期设计投入较大,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建筑设计的限制和气候因素也会影响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炎热湿润地区,单纯依靠被动技术可能难以满足所有舒适需求,还需结合适量的主动系统辅助。此外,对于现有建筑的改造,应用被动式技术也存在一定难度。被动式技术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比如气候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设计策略;租用空间的限制使建筑形态受限;材料成本及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等。但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技术进步,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不过,从长远来看,被动式技术的推广对于降低建筑的碳足迹意义重大。一方面,它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尤其是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另一方面,它还能提升居住舒适度,减少因机械设备故障带来的不便和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被动式建筑理念推动了设计思维的革新,让建筑师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被动式技术是低碳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它以贴近自然、尊重环境为原则,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低碳建筑环境设计中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通过种种方式实现对自然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人为能源消耗。这不仅降低了碳排放,也提升了建筑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深化,相信被动式技术会在更多类型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建设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地毯转型》【M】.中国.2023年7月.
蒋尉.《通往碳中和城市低碳建筑的非技术创新》【M】.中国.2018年3月.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编著.《绿动未来: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M】.中国.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