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孙蒙蒙
隆尧县第五实验小学 05535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正在从“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型,反思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能够完成解题,但无法清楚说出自己是如何解题的;能记住公式,却难以解释其适用条件;能完成练习,却在相似问题中反复犯错。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反映出学生缺乏必要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反思并不仅仅是对结果的回顾,更是对过程的剖析、对策略的评估与对认知的调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习路径、纠正错误认知、发展逻辑思维,是构建数学思维结构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尝试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具体策略与实践路径,并对实施中的问题与成效进行理性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并不仅是大量的知识内容和计算操作,更重要的是对数学思维模式的理解与运用。反思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小学生虽然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他们具备初步的自我意识与归因判断能力。适当的引导可以激发他们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关注,进而发展出分析、评价和调整的能力。
数学反思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由“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关注”。一个能够主动反思的学生,在面对错误时不会只是等待教师讲解答案,而是能够回溯自己的解题路径,分析失误原因,并尝试新的解决办法。这种能力的建立有赖于教师长期而系统的训练与引导。此外,反思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跨情境的迁移意识,在解决新问题时调用旧经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若能在这一阶段奠定反思的意识和方法基础,将对其未来的学习方式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反思能力在理论层面被高度重视,但在现实课堂中,其培养往往存在“有理念无实践”的状况。首先,教学设计中对反思的重视程度不足。多数数学课堂仍以讲解例题、模仿训练和习题巩固为主,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课堂节奏紧张、教学任务繁重,使得反思环节常常被边缘化或流于形式。
其次,教师缺乏对反思能力培养的系统认识,常将反思等同于“课后总结”或“写感想”,而忽视了反思应嵌入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到课后整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学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机会。缺乏系统引导的结果是,学生的反思往往停留在表层,如“我会做了”“我做错了”,却无法进一步追问“我为什么会”“我为什么错”“以后该如何改进”。此外,部分学生缺乏反思语言与表达工具。在未接受明确引导的情况下,小学生难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表达困境反过来又限制了学生对自己思维的观察和认识。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构建语言支架,提供思维模板,引导学生将内在认知逐步外化。
三、基于课堂情境的反思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反思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学生熟悉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为例,教材通过两只小松鼠分 10 颗松果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在自由分配中,学生发现可以有多种分法;但如果要“分得一样多”,该怎么做?这便引出“平均分”与“除法”的数学概念。通过“摇一摇、说一说”的动手操作与口头表达结合方式,教师鼓励学生边分边说:“我拿两个,每只松鼠分一个,再拿两个……”学生在动手中建立了初步的等量分配意识,并在不断的语言复述中显化了自己的思维路径。
课堂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更快分完”“有没有简便方法”,引出662×5=103 ”反推“
”的除法算式。学生通过“我怎么想的”“你和我的方法有何不同”的对比交流,逐步学会对自己的策略进行判断与修正。在拓展练习中,如“把 20 根小棒平均分成 2 份、4 份、5 份或 10 份,各是多少根?”学生不仅要算出答案,还需比较哪种分法快、哪种更适合实际生活情境。这种在操作与交流中的策略回顾和方法迁移,正是反思能力的核心体现。
四、构建支持反思的教学评价与交流机制
反思的有效发生需要教学机制的支持,尤其是评价方式与课堂文化的调整。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答案的对错,而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亮点与问题。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策略选择”“错误修正”“方法表达”等方面给予评价。
评价工具可以是“解题记录单”“思维路径图”“错题诊断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为教师提供诊断依据。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如用“我先……然后……”的句式讲述解题过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其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路径。小组合作与同伴互评同样是激发反思的重要手段。在“认识除法”这类活动中,学生可以结组探讨不同分法,通过比较、质疑与补充,发现彼此方法的优劣。例如,一位学生采用分一个再分一个的方法,另一位采用“分成两堆”的方式,学生会自然反思“我的方法是不是更慢?”“他的方法是否更简便?”这种来自同伴之间的“非权威性”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自我调整意愿。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学附属品,而应成为课堂核心目标之一。它不仅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支点。本文从现实教学出发,剖析了当前反思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情境创设、任务设计、语言支架、评价反馈与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实践策略,并通过冀教版二年级教材“认识除法”一课中的教学任务进行了案例展开。可以看出,反思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需要持续渗透的学习过程。未来的数学课堂应在结构设计中预留反思空间,在教学语言中强化思维表达,在学习文化中构建鼓励探索与质疑的氛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会解题”走向“会思考”,实现“学数学”向“用数学”“思数学”的本质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 玉 燕 . 培 养 小 学 生 数 学 反 思 能 力 的 有 效 策 略 [J]. 求 知 导刊 ,2023,(33):56-58.DOI:10.14161/j.cnki.qzdk.2023.33.032.
[2] 李海霞 .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 [J]. 学周刊 ,2023,(12):54-56.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2.018.
[3] 张建芳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J]. 第二课堂(D),2023,(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