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下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
张伟芳
灵璧县杨疃镇小胡小学 234212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情感缺失、自卑孤独、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任务,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和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分析
(一)情感需求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乡村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关爱、陪伴与呵护,导致他们情感世界匮乏。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喜悦时,缺乏父母的引导、鼓励和分享,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对情感的需求极为强烈。
(二)尊重需求
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部分乡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渴望在学校和生活中得到老师、同学和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社交需求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乡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部分孩子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而有些孩子则表现出过度自我保护,难以融入集体。但他们内心深处依然渴望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渴望参与集体活动,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1]。
(四)自我实现需求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乡村留守儿童同样有着追求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自身努力,在学业、兴趣爱好等方面取得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教材,准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教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讲解古诗词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如李白诗歌中豪放不羁的情感,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教学现代文时,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成长历程,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的勇敢机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将教材内容与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在学习《我的老师》一文时,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师生之间的温暖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感恩老师的意识;在学习描写家庭生活的文章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家庭现状,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留守儿童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故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水乡的景色、闰土的生活场景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鲁迅笔下的故乡,深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情感。在学习戏剧单元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戏剧表演,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进行作文批改、课文讨论等教学活动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互相评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比赛等,引导留守儿童多读书、读好书,从书籍中汲取精神力量。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和心得体会,在交流中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2]。鼓励留守儿童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开设日记写作、主题征文等写作课程,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释放情感压力。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认真批改,不仅关注写作技巧,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心理状态,通过评语给予学生关心、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成立语文社团,如文学社、朗诵社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营造积极的语文课堂氛围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留守儿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想法,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用温暖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和活动。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都要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就感。
结论;
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语文实践活动、营造积极的语文课堂氛围等路径,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帮助留守儿童丰富情感世界、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培培 . 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对留守儿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J].安徽教育科研 , 2022, (10): 41-42.
[2] 李富胜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 好家长 , 2021, (42):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