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中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调查
马宇航 邵薇薇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23
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跨语言沟通作为连接不同文化与群体的桥梁,在促进国际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其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然而,未来产业中的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议题,并根据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跨语言沟通的现状与障碍
1.1 跨语言沟通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跨语言沟通取得了显著进展。deep seek、豆包等AI 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机器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模型能够处理复杂的语境和丰富的语义信息,使得跨语言文本的翻译更加准确和自然。此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主动了解不同文化,提升自身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许多产业,跨语言沟通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合作的开展。
1.2 跨语言沟通的障碍
尽管跨语言沟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文化差异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人们从小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本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体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等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在沟通中较为直接,倾向于清晰、坦率地表达意见和感受;在东方文化中,东方人更倾向于间接沟通,尤其是在涉及冲突及批评时,往往会委婉表达。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跨语言沟通双方可能发生误解和矛盾。
二、科技创新传播的效能
跨语言沟通让科技创新传播更快、更广。例如,在跨文化视角下,短视频行业持续利用技术创新拓展多元传播渠道,加强海外受众的参与和互动,丰富表现形式,促进其创新发展;跨国公司利用AI 翻译工具使员工能像用同一种语言一样高效合作,研发速度大幅提升。这种“文化 + 科技”结合的方式,让全球创新资源更好的流动。因此,培养既懂语言和文化又懂科学技术的人才,是跨语言沟通成功的关键。以传播巴渝非遗音乐为例,在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交媒体的传播和科学技术的利用,以更好实现其全球推广。未来,随着跨语言沟通的普遍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创新合作会更紧密。
三、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3.1 案例分析
以新闻产业为例,在全球化背景下,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对新闻产业具备巨大的影响力。新闻产业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也为数字媒体时代的科技的发展带来启示。
以动画电影产业为例,电影产业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跨语言沟通在电影产业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电影产业通过其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海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网络文学产业为例,在如今网络大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文学接连“出海”,跨语言沟通与科技的手段功不可没。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走出国门,对译者跨语言功底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善用科技创新手段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经验总结
为了增强在跨语言沟通背景下产业的竞争力,新闻产业应提升主流媒体与大众和自媒体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传播中的支撑作用;动画电影产业的制作者应增强跨语言沟通的意识与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此外,观众也要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避免刻板影响和偏见;网络文学产业应利用网络与科技,更好地挑选类型丰富、种类齐全的文本,凭借跨语言传播,展现中国文化之“精华”。
四、有效建议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一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多语言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政策,为跨语言沟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使科技创新成果在传播过程中得到有力保护。
高校需紧跟时代步伐,开设“科技传播 + 多语言”交叉学科以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此外,要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业建立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最后,产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提升跨语言沟通的准确性,同时,创新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受众。
五、结语
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未来产业中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的现状、挑战与效能,揭示了跨语言沟通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新闻产业、动画电影产业、网络文学产业中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未来,运用政府、教育、技术三方面的合力,应对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面临的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可以推动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启敏 . 论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语言障碍问题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447-449
[2] 张春佳子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巴渝非遗音乐的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J].当代音乐 ,2025(4):7-9
[3] 李 莉 文 , 李 曦 , 张 春 朗 . 数 字 媒 体 时 代 软 新 闻 的 跨 文 化传 播 路 径 分 析 [J]. 声 屏 世 界 ,2025(4):13-17. DOI:10.3969/j.issn.1006-3366.2025.04.005.
[4] 田 超 男 . 跨 文 化 交 际 视 域 下 国 产 动 画 电 影 的 艺 术 叙 事 研究 [J]. 艺 术 科 技 ,2024,37(12):115-117,120.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4.12.039.
[5] 许腾龙 , 华燕 .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网络文学走红海外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3):297-300.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3.017.
注:该文为2025 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未来产业中跨语言沟通与科技创新传播调查”的成果。
作者简介:
马宇航(2004.02-),女,汉族,湖北荆门人,就读于武汉轻工大学翻译专业
邵薇薇(1983.10-),女,汉族,湖北荆州人,讲师,从事德语语言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