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课程规范化 基于协同机制的探索
郝清秀
牡丹江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中心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0
一、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基于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当前课程规范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主体割裂导致课程碎片化
当前研学实践中,学校、营地、导师等主体协同机制缺失,致使课程设计与实施各自为战。中小学承担衔接学科知识职责,但普遍缺研学课程开发经验。部分学校仅把研学当校外活动任务,未梳理学科知识点与实践场景结合点,也未联合专业机构设计活动模块,将研学简化为春游。如市内某小学农耕研学只安排学生采摘蔬菜,未讲解植物生长原理或开展劳动教育讨论,学生参与后仅图开心,与教学目标差距大。此外,学校与营地需求对接断层,学校提不出具体教育目标,营地按模板操作,加剧课程碎片化。
(二)研学基(营)地商业化运营倾向明显
部分研学基(营)地将研学异化为旅游加教育包装的商业项目,运营逻辑从教育导向转向流量导向。为吸引学校和学生,营地更倾向设计高互动性、强娱乐性的活动,多停留在闯关游戏,或无实质内容的手工体验。而对需要深度知识整合的内容,对科技原理、传统文化传承投入相对不足。
(三)研学导师专业资质参差不齐
研学导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研学质量,但当前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部分导师仅经过短期活动执行培训便上岗,甚至由导游、拓展教练转型而来,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背景。如历史类研学活动中,导师因不熟悉中学历史教材,将古代丝绸之路讲解成泛泛的贸易故事,未关联课本中的张骞出使西域等相关知识点,学生难以将实践体验与课堂学习结合。更严重的是,部分导师不掌握提问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技巧,面对学生的深度追问时无法有效解答,导致研学停留在观看听讲解的浅层,难以实现思考、探究的深度学习目标。
二、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协同机制构建
研学活动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育人效能的实现需以规范化的研学课程为核心支撑。区别于随意性的校外活动,研学课程是基于教育目标、学科逻辑与学生发展规律的系统化设计,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零散的实践体验转化为可预期、可评估的教育过程。
(一) 多方协同共建的规范化研学课程模型
1. 目标共定,多方协同锚定育人核心模型
目标制定需打破行政部门定框架、学校被动执行的单向模式,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政策指导,学校牢牢把握学情,研学基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强研学导师实践经验。
2. 资源共融,挖掘与学科联结双轮驱动模型
资源整合需突破基地有什么、学生看什么的单向供给,转向基地特色资源与学校学科知识及导师任务设计的深度融合,构建实践情境、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学习模型。
3. 过程共管,安全底线与动态指导双重保障模型
过程管理需构建行政监督保安全、校基协同促实效的双轨机制模型,既守住零事故底线,又实现真研学效果。行政部门监管严格落实《意见》“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要求,制定地方安全标准,对学校提交的活动方案进行前置审核。学校教师与基地导师组成双导师组,分工协作,教师侧重学科知识引导,基地导师侧重实践操作指导。双方建立问题即时反馈机制,动态调整活动节奏,避免“走马观花”或“填鸭式讲解”。
4. 成果共评,能力增值与社会效益多维考量模型
评价需跳出成果展示的单一维度,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基(营)地的资源价值、以及家长、学生的体验感受,四方联合设计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又要评估课程的社会价值。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模型。
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从任务完成度、合作表现、成果输出最终形成研学成长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研学课程的社会效益评价要从是否促进文化传播、推动资源保护入手。四方共同召开评价反馈会,学生根据评价改进学习方法,学校优化课程设计,基地升级资源服务,行政部门调整政策支持,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优的良性循环。
( 二)多方协同共同推进研学高质量发展
以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规划,明确研学课程标准与实践边界。推动四方深度联动,构建理论、实践、反馈教育闭环。最终实现研学从活动式体验向系统化育人的质效跃升。
1. 加强中小学校课程融合与校本化实施
主体实施与评价完善。制定研学课程总体方案及学年计划,落实课时。小学1-2 年级每周 ⩾1 课时,3-6 年级和初中每周 ⩾2 课时,组织小组合作等活动,建立写实记录、档案袋等评价机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是学科衔接机制。开发研学课程地图,将历史研学与课本中的东北抗联精神单元结合,地理研学对接区域地理特征知识点。如将镜泊湖火山地质研学纳入地理、生物跨学科项目。二是师资协同培养。学校按研发课程与各学科教师成立研学实践教研组,选派学科教师参与基地课程设计,让研学成为课堂的延伸,让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为紧密。
2. 加强研学基地教育性资源开发与标准化服务
情境创设与资源支持。结合《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提供真实实践场景,规范活动设计,对接学校需求,保障场地、工具等资源及安全措施,助力学生实践体验。一是课程开发规范。建立“三审三改”流程。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课程目标、学校审核知识衔接性、导师审核实践可行性。二是服务分级认证。行政部门发布《研学基地星级评定标准》,将课程专业度、导师资质作为核心指标。
3. 加强研学导师专业化发展与角色重构
专业指导与过程引领。作为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要从主题选择、方案制定到方法指导、记录整理、成果展示、反思改进贯穿全过程,所以要加强跨学科指导能力培训。一是能力标准构建。制定《研学导师能力框架》,涵盖情境教学设计、跨学科知识整合、应急管理三大核心能力。二是实施双证上岗制度:需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与文旅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研学导师证书。三是协同指导模式。选拔学科类教师、基地导师及研学知名专家,形成专业研学指导团队。
4.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制度供给与生态构建
统筹管理与资源保障。负责地方层面的课程指导与监管,整合校内外资源,保障研学活动开展的安全规范,推动研学课程健康良好发展。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研学实践课程建设指南》。二是搭建研学活动网络平台,实现课程备案、安全监控、成果展示一体化管理,家长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学生实践日志。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与理论分析,揭示了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困境及其成因,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四方协同的解决路径。通过中学校、研学基地、研学导师、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度协同,推动研学课程从经验化活动向科学化课程转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11 部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 2016.
[2] 教育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