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董建军

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校 吉林榆树 130400

引言: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教育改革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导向。高中英语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命。在信息爆炸时代,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独立分析、理性判断、创新表达,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

1. 理论基础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内涵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及成熟的批判性思维模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学生是思维主体”的哲学基础,使阅读成为基于已有经验对文本意义进行主动探究、质疑与重构的过程。元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直接指向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反思性,即学生需持续审视自身的理解、推断和评价过程。深度学习理论倡导超越浅层记忆,追求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其目标与批判性思维高度契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逻辑结构、价值取向及社会文化背景。

Paul-Elder 等批判性思维模型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框架,明确了批判性思维包含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正性等智力标准,以及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调节等核心技能。在此理论支撑下,核心素养视域赋予了批判性思维独特的学科内涵:它不仅是通用的思维能力,更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核心体现,并与“语言能力”(在语言运用中展现逻辑论证)、“文化意识”(批判性审视文化差异与偏见)和“学习能力”(通过反思促进自主探究)紧密交织。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特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思维技能与标准,对英语文本进行主动、深入、审慎的分析、评价与反思,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跨文化理解力和创新表达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这一综合性的思维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促进了其全面发展。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教师层面看,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品质”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不够深入,常将其简化为简单的“提问”或“讨论”,未能把握其系统性、反思性和评价性的本质。受传统教学惯性和应试压力影响,教学重心偏向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讲解及阅读技巧训练,忽视文本作为激发思辨对话的价值。这导致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批判性思维维度,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即使有相关活动也因时间紧张或担心偏离主题而浅尝辄止。

在课堂实践层面,问题设计是制约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关键瓶颈。教师提出的问题多集中于低阶认知层次的事实性信息提取(如“Who?”、“What?”、“Where?”),而激发分析(“How?”、“Why?”)、评价(“Do you agree?”、“Isit fair?”)和创造(“What if?”、“How would you solve?”)的高阶思维问题比例不足,且缺乏系统性“问题链”设计,难以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师生互动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确认”为主,缺乏思想碰撞与平等对话,学生习惯于寻求标准答案而非表达多元观点或进行有证据的论证。

从学生层面看,长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导致其批判性思维意识淡薄,普遍缺乏主动质疑的习惯,面对文本多持“接受”而非“审视”态度,难以识别作者隐含观点、论证漏洞或文化偏见,进行深度分析和独立评价的能力较弱。现行考试评价侧重客观题型,考查信息定位与理解,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的评价,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忽视思维培养的倾向。

3. 核心素养导向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原则与目标体系

整合性原则强调批判性思维应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将思维训练嵌入词汇、语法、语篇知识及听说读写技能的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情境性原则指出思维活动需依托真实且有意义的阅读文本和任务情境,选择观点多元、信息复杂、存在争议或蕴含深层文化议题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体性原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在阅读中主动建构意义,而非被动接受“权威”解读。循序渐进原则考虑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梯度,从识别事实与观点逐步过渡到评价论证有效性、反思自身思维、进行创新性表达。对话性原则倡导营造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师生、生生之间基于文本展开理性平等的对话与讨论,澄清观点、修正错误、深化理解。最后,反思性原则强调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思维过程进行元认知监控,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审视、评估并调整自己的思维路径,培养审慎与责任感。

4. 基于核心素养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构建

在前置策略中,教师应精心选择富含思辨价值的文本,如观点鲜明、信息多元、存在争议或蕴含深层文化议题的议论文、新闻评论或文学作品片段,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土壤”。同时,设计高阶思维导向的问题链至关重要,问题应超越简单的事实性提问,构建由“理解”(What)、“分析”(How/Why)、“评价”(Is it valid? Biased?)到“创造 / 应用”(What if? How to?)的递进式链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内核。

在课堂实施(中置策略)中,推行“质疑 - 探究”式阅读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组织“角色扮演”与“观点辩论”,让学生代入不同立场思考与表达,打破思维定势。广泛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如KWL 表、T 型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分析关系、比较观点,使抽象思维过程外显化。实施“文本互文”与“多文本比较阅读”,提供同一话题的不同立场文本,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异同,形成独立判断。深度挖掘“作者意图”与“隐含信息”,关注文本的弦外之音、文化背景与潜在偏见。嵌入“元认知监控”引导,通过反思性提问促使学生审视自身思维过程。

在后置策略中,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是关键,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如观察量表、学习日志)、表现性评价(如撰写评论、口头报告)及自评互评,全面评估学生发展。教师需提供聚焦思维过程的建设性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论证逻辑与证据充分性,形成“教学 - 实践 - 反馈 - 提升”的闭环。该体系促进了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为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结论

本研究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针对当前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问题设计浅层化、评价单一等问题,研究提出了整合性、情境性、主体性等培养原则,并构建了涵盖文本精选、高阶问题链设计、多样化课堂活动(如质疑探究、观点辩论、思维可视化)及多元化评价的系统策略体系。该体系强调在真实语境中促进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实践表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研究呼吁教师转变理念,学校与管理部门协同改革,共同营造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黄菲茵 .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 2025.

[2]陈少平.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2025, (12): 86-88.

[3] 邵琴 . 阅读圈模式下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J]. 英语教师 ,2025, 25 (08): 11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