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路径
谭薇薇 郑剑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637300
一、引言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心灵,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深远。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本应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当前部分教学中仍存在“形式化宣讲”“抽象化解读”等问题 ——比如单纯背诵价值观关键词,却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探索科学、鲜活的渗透路径,成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关键课题。
二、以教学理念为引领,强化价值认同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中学思政课需跳出“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真正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谈心、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捕捉学生的思想困惑(如“如何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的关系”“面对网络谣言该如何坚守诚信”),再围绕这些困惑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 —— 比如讲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时,可让学生分享“家乡近年最让你骄傲的变化”,从“村口修了柏油路”“社区建了文化广场”等真实体验切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发展的温度,自然而然地增强对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认同,而非被动接受理论概念。
(二)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能停留在“知道”层面,更要引导学生“做到”。教师要将“知”与“行”紧密结合:讲解“诚信”时,除了剖析诚信的内涵,更要组织“诚信考试承诺签名”“班级诚信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诚信带来的信任与尊重”;讲解“友善”时,可发起“班级互助小行动”,鼓励学生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关心有困难的伙伴。同时,要善用身边的榜样力量 —— 比如邀请学校里“拾金不昧的同学”“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教师”分享经历,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让“践行价值观”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选择,而非刻意的任务。
三、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深化价值理解
(一)挖掘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中学思政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素材,教师要做“有心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12 个关键词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讲解《经济与社会》中“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结合“富强”价值观,通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富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企业创新、劳动者奋斗的结果”;讲解《政治与法治》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紧扣“民主”价值观,组织学生模拟“社区居民议事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的事自己商量着办”的民主过程,感受我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讲解《哲学与文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关联“文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文明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充盈”。通过这种“教材内容+ 价值观”的融合解读,让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具体可感。
(二)融入时事热点和传统文化元素
时事热点是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传统文化则是价值观的“根”。教师要敏锐捕捉与价值观相关的时事:抗疫期间,可结合“爱国、敬业、友善”,讲述“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社区志愿者坚守岗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价值观在危难时刻凝聚的强大力量;讲解“法治”时,可结合“清朗网络空间专项行动”,分析“网络谣言被依法惩处”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法治既是对自由的约束,更是对权利的保护”。同时,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基因:讲解“和谐”时,引用“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经典名句,结合“古代邻里互助的典故”,让学生知道“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追求”;讲解“敬业”时,介绍“古代工匠追求‘精益求精’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时事+ 传统”的结合,能让价值观教育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化厚度。
四、以教学方法为支撑,增强教育实效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案例教学能让思政课告别“枯燥”,教师要精选贴近学生生活、有情感温度的案例:讲解“法治”时,避开复杂的法律条文,从“校园欺凌”这一学生关注的话题入手 —— 呈现“某学生因参与校园欺凌被依法处理”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欺凌行为错在哪里”“法律为什么要制裁这种行为”“如果遇到欺凌该如何保护自己”,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敬畏法律、遵守规则”的意识;讲解“爱国”时,可选用 6600 后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爱国不是遥远的事,而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未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好的案例能让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说服力。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走进”价值观的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讲解“爱国”时,可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中“开国大典升旗”的片段,展示“航天员在太空展示国旗”的图片,配合激昂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油然而生“为祖国骄傲”的自豪感;讲解“文明”时,可创设“公共场所的两种行为对比”情境 —— 一边是“有人主动排队、轻声交谈”,一边是“有人插队、大声喧哗”,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明行为带来的舒适,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困扰”,从而主动选择文明举止。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处理“同学之间因误会引发的纠纷”,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尊重他人、理性沟通”的重要性,深化对“友善”价值观的认识。
结语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需要教师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实践五个维度协同发力: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教材 + 时事 + 传统”的内容丰富价值观的内涵,用“案例 + 情境 + 探究”的方法激活课堂,用“多元 + 过程”的评价关注成长,用“实践 + 文化”的拓展强化践行。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基础 [J]. 蒋红 ; 范晓 .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3)
[2] 议题式教学提升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策略分析 [J]. 孔佳燕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