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作者

杨杨

重庆市忠县白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404300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以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价值为切入点展开分析,然后针对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最后针对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推进作用,借此助力群众文化建设、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价值;困境;策略

引言:

民俗文化是我国群众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中华民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各个不同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状态与美好向往的直接体现。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的环境下,我国应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并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总结现实困境问题,集结广大群众及政府各方力量、采取多元手段攻克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难题,打造高效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推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创新性发展,赋予群众文化建设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1.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1.1文化认同价值

民俗文化可谓民族文化的基础,从春节阖家团圆、贴春联、吃年夜饭,到清明节扫墓祭祖等,众多中华民俗传统民俗活动无一不体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祖先、对于家庭的深厚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民俗活动的逐年重复,广大群众“家国同构”的理念逐步根植于心[1]。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环境下,部分国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步动摇,而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唤起这部分人群的民族文化记忆,使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借此加深。

1.2历史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群众文化的体现形式,其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审美特点以及社会制度等信息,是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重拾,可使更多群众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

1.3艺术审美价值

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传统戏曲文化、民间剪纸文化等,这些来自于群众生活的活动均可视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散发着不同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如陕北民歌的粗犷豪放、江南丝竹的委婉细腻、剪纸艺术的精巧绝伦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2]。通过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是人们充分发掘民俗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促进群众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2.1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以农村生活为基础的大量民俗活动因此流失了人力支持,如农村社火表演、庙会等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人数逐步减少,各种民俗活动的规模也减小,一步步陷入失传窘境。同时,在网络文化及各种现代文娱活动的冲击作用下,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渐失,进一步加剧传统民俗文化的失传风险。

2.2传承人才匮乏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而专注于民俗文化的人才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同时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演绎等。但是,当前文化市场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市场发展空间有限,年轻群体更倾向于从事更具现代化气息、收入水平更高的职业,导致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流失[3]。

2.3民俗文化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相应的保护机制为其提供可靠保障,但是现行的政策与法规内容存在一定缺失,且相关工作部门对于民俗文化保护与传统各项工作的协调不充分。甚至产生多头管理、责任推诿等不良情况。同时,专项法律内容不够完善,在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等方面尚未进行明确规定,导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相关活动缺乏法律保障。

3.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3.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路径向社会面持续进行民俗文化的宣传,为老一辈群体保持良好的文化输出路径。例如,通过制作播出纪录片、专题节目,开设专栏等形式,阐释民俗文化的历史、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提升群众认知与认同感。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以新颖形式展示传统文化,为宣传民俗文化提供范例;同时,加大力度开发新媒体的民俗文化宣传路径,鼓励和引导民俗文化媒体栏目进行媒体形式的转型,例如,开通栏目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抖音官方账号等,扩大媒体受众的覆盖面,将民俗文化素材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的年轻群体的视野中,吸引其研究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可以积极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演艺活动,如,定期下乡、深入学校或社区等举办民俗文化节、展览、讲座等,让更多人深刻、直观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艺术气息并受此触动,激发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3.2培养传承人才,夯实传承基础

我国可以将民俗文化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在教材的编写中选择优秀民俗文化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教育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统。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刺绣、剪纸等传统民俗工艺文化的二课活动,培养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兴趣,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奠定人才力量基础;同时,各大高校与各级职业院校还可以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以及民俗文化专业等相关课程,并加强专项师资力量建设,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还应面向社会吸收民俗文化爱好者成立专项社会组织,共同进行民俗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设立培训专项资金,为民俗文化传承各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4]。

3.3加强民俗文化保护机制建设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民俗文化保护范围、对象、原则与措施,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明确文化、财政、教育、旅游等部门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作;加强监督评估,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制定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对保护项目实施效果、资金使用、人才培养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4.结语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与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总结各阶段民俗文化发展困境而采取多元方法将问题逐一攻克,加强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从而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祖传圣.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民俗文化[J].文化产业,2023,(35):115-117.

[2]庞爱思.传承与革新——群众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J].大众文艺,2023,(08):4-6.

[3] 袁荣.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6):157-160.

[4]尹升艳.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分析[J].大众文艺,2022,(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