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路径

作者

程迎春

博野县兴华教育集团 07130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强调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以核心概念为统领,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知识点、技能和思想方法整合为教学单元,通过情境化、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培养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素养。

1、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指以新课标为依据,围绕某一核心主题(如“数的认识”“图形的测量”“运算规律”),将相关的数学概念、技能、方法及实际应用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持续的、深度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特征包括:整体性,打破教材章节界限,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主题性,以核心概念或真实问题统领单元内容;素养导向,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2、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2.1 立足核心素养,确定单元主题

2.1.1 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各学段核心素养的要求,提炼单元主题。例如,第一学段(1-2年级)侧重“数感”“量感”的培养,可确定“生活中的数与量”单元;第三学段(5-6 年级)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可设计“方程与实际问题”单元。

2.1.2 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分析教材知识体系,找到具有统摄性的核心概念。例如,“分数”单元可整合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及与除法、比的关系,以“分数的本质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核心主题,避免将分数的各个知识点割裂教学。

2.1.3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例如,“统计与概率”大单元可围绕“校园里的统计”展开,整合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简单概率知识,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课外活动时间等,感受统计的价值。

2.2 重构教学目标,聚焦素养发展

将单元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转向“核心素养”,明确每个单元在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方面的具体培养目标。

2.2.1 目标分层设计

采用“基础目标 + 发展目标”的分层方式。例如,“两位数乘一位数”大单元:

基础目标: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运算能力);

发展目标: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应用意识),在计算中发现规律(推理意识)。

2.2.2 目标与核心素养对应

在目标中明确核心素养的落脚点。例如,“三角形的认识”单元目标可表述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几何直观);能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对三角形分类(推理意识);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意识)。”

2.3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根据单元主题和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

2.3.1 知识内容的横向整合

将同一领域的相关知识整合。例如,“图形的测量”大单元可整合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通过“如何测量教室的大小”“如何计算书包的容积”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是“比较”,体会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递进关系。

2.3.2 知识与生活的纵向联结

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例如,“百分数”大单元可设计“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整合百分数的意义、折扣、税率、

利率等内容,让学生计算商品折扣后的价格、设计家庭理财方案,在实践中理解百分数的应用价值。

2.4 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深度理解

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建构知识、发展素养。

2.4.1 情境任务的阶梯式设计

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基础任务、综合任务和创新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年月日”大单元:

基础任务: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综合任务:制作2024 年的年历,解决“某节日是星期几”等问题;

创新任务:探究“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设计“我的假期计划”。

2.4.2 学生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操作、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元中,让学生通过剪、拼、摆等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自主推导面积公式,培养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2.4.3 跨学科活动的融合

结合其他学科设计活动,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例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可与科学课结合,让学生统计植物生长数据;与体育课结合,统计不同运动项目的心率变化,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5 优化评价方式,关注素养达成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

2.5.1 过程性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小组互评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方式、合作能力等。例如,在“统计”单元中,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收集数据、合理选择统计图表、清晰表达统计结果。

2.5.2 表现性评价

设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表现性任务,如项目报告、成果展示、问题解决方案等。例如,“图形的运动”单元可让学生设计“对称图案的手抄报”,评价其对平移、旋转、对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单元主题,重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优化评价方式。通过这一路径,能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局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思考[J]. 龙剑. 读写算,2024(01)

[2] 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分析 [J]. 侯婷婷 . 安徽教育科研 ,2023(35)

[3]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要领 [J]. 姚丽芳 . 数学大世界 ( 上旬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