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与政治学科“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协同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朱姗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引言

在立德树人与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认同与自信底气,成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命题。传统分科教学易使文化传承流于知识表层或情感疏离。语文蕴含丰厚文化载体,政治(道德与法治)则直指价值认同,二者协同恰能打通认知与情感的隔阂。笔者立足“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这一纽带,探索两门学科如何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为培养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提供课堂实践方案。

一、语文与政治共育文化自信的学理基础

语文与政治学科在文化育人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语文是文化传承的母体,以经典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在语言浸润中感受传统之美、思想之深;政治(道德与法治)则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理性辨识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建立文化认同的根基。二者协同,恰似“情”与“理”的双螺旋:语文的情感熏陶为政治的价值判断提供温度与素材,政治的价值澄清则为语文的情感体验注入方向与深度。其核心交汇点正在于“文化自信”——这既是对民族精神标识的深刻体认,亦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文化定力的理性自觉。双科协同教学,正是要建立一个认知共情与价值认同相互激荡的课堂生态。

二、构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协同教学的核心路径

(一)主题锚定:挖掘教材共性,提炼文化价值内核

协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找准两门学科在传统文化中的共同着力点。语文教材以经典文本承载文化内涵,道德法治教材则侧重价值导向,二者交汇于文化认同的核心概念。例如“家国情怀”主题,语文课可通过《岳阳楼记》解读“先忧后乐”的士人精神,道德法治课则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精神如何转化为当代公民的社会责任;再如“和合智慧”,语文课品析“以和为贵”的文言论述,道德法治课可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主题选择需基于学生认知水平,选取既能贯通古今,又能激发深度思考的文化基因,避免生硬拼接。

(二)资源整合:重组学科内容,构建立体资源网络

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在于对教材资源的创造性整合。例如教学《论语》中“诚信”主题时,道德法治教材中关于诚信价值的法规条例、社会案例可作为补充素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衔接;反之,在道德法治课讲授“中华传统美德”时,语文教材中的成语典故、诗词名句(如《游子吟》诠释孝道)则成为具象化例证。同时,可引入地方非遗项目(如剪纸、戏曲)、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团圆文化)、时政热点(如“一带一路”文化输出)等现实资源,形成多维度、动态化的教学内容群,让抽象的文化价值在真实情境中具象呈现。

(三)活动设计:创设任务链,促进知行转化

协同教学的实效性依赖学生深度参与。建议设计三类递进式活动:

第一,共读思辨活动。可组织学生共读文化经典片段(如《孟子》选段)。语文教师引导文本解读与情感体验,道德法治教师聚焦价值辨析(如“仁政思想”与当代“以人为本”政策的关联),通过跨学科沙龙讨论实现认知融合。

第二,探究转化项目。围绕现实议题展开小组合作。例如研究“传统礼仪的现代传承”,学生需整合语文(古礼文献)、道德法治(礼仪的社会功能)双科资料,分析其历史演变与当代实践,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或创新方案(如设计校园礼仪手册)。

第三,表达践行任务。教师可鼓励学生撰写融合文化感悟与价值思考的议论文,或策划校园微行动(如“节气文化展”“家风故事分享会”),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将知识内化为行动自觉。

(四)评价创新:聚焦素养表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协同教学评价需突破单一学科标准,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表现:

过程性观察可记录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的参与质量,如能否结合双科视角分析问题,能否在价值争议中理性表达观点。表现性评价可通过主题演讲(如“我眼中的文化自信”)、创意作品(如诗画结合的海报)、实践活动成果(如家风微视频)等,评估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及创新应用能力。成长档案袋则可收集学生跨学科学习中的典型成果(思辨笔记、调查报告、反思日志等),纵向追踪其在文化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渐进变化。

三、协同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确保语文与道德法治学科在文化育人上的深度协同可持续推进,需建立系统化的保障机制。首要任务是建立教师协作共同体,推动两门学科教师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定期开展联合备课、跨学科听课与专题研讨,共同设计教学主题、开发任务模块、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践对话中逐步形成协同育人的专业共识与行动策略。例如,可定时组织“传统文化教学联席会”,语文教师解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道德法治教师提炼价值契合点,共同设计如“《论语》中的诚信观与现代公民素养”等融合性课例。

同时,需加强校本化课程开发,立足学校文化特色与学生实际需求,系统规划不同年级的协同教学主题序列。这一过程需充分调研学情,避免主题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如针对初中生思维特点,将抽象的“和合”理念转化为“校园冲突的智慧解决”等可感议题。在课时安排上,可设置跨学科连排课,或开辟大单元教学时段,保障项目式学习的完整性;在空间使用上,灵活利用图书馆、文化展厅、校园剧场等场所,支持小组探究、成果展示等实践活动。这些机制共同构成协同教学扎根落地的制度土壤,使其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常态路径。

结论

语文与政治在文化育人上的深度协同,是回应时代命题、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以“传统文化”为桥,以“文化自信”为魂,通过精准锚定主题、深度整合资源、精心设计活动、创新评价机制,并辅以坚实的教师协作与校本支持,方能真正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语言与思想的交融、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生发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之力,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与创新开拓者。

参考文献:

[1] 何延 .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策略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22(4).

[2] 李艳霞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J]. 读与写 ,2022(1).

[3] 杨丹丹 . 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J]. 语文课内外 ,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