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劳动教育 助力幼小衔接
罗媚秋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城中心幼儿园 514500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劳动教育逐渐被纳入衔接重点内容。现实中,不少孩子进入小学后存在生活自理不足、学习习惯欠缺等问题,造成适应困难[1]。劳动教育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短板,通过日常训练和多方协同,帮助幼儿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为小学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一、幼小衔接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
1.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幼小衔接阶段,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例如,通过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活动,幼儿在日常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和时间安排。这不仅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后更快适应规范化的学习环境,也为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打下基础。劳动教育的习惯培养价值具有持续性和长远性。
2. 培养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
劳动教育是幼儿承担责任的重要途径。在集体劳动中,幼儿需要分工合作,体会到个人行为与集体结果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养成。进入小学后,良好的责任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遵守课堂规则、完成学习任务,并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性品质。
3. 提升动手能力与实践思维
劳动教育强调“做中学”,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通过简单的劳动活动,如种植、清洁或手工劳动,能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基本的实践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帮助他们在小学阶段更好地适应动手实验、操作练习等学习方式,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二、劳动教育助力幼小衔接的策略
1. 融入日常劳动,奠基习惯养成
在幼小衔接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简单、规律性的劳动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增强他们对学习与生活的责任感。这种从小建立的劳动习惯,能够平稳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减少不适应感。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日常安排中加入一些简单而具体的劳动任务,如用餐后整理餐具、离园前收拾玩具角、参与打扫活动角地面等。在开展时,教师不必追求劳动任务的完美完成,而应注重引导幼儿在劳动中体验责任与秩序感。例如,在收拾玩具时,可以设计“谁是整理小能手”的情境,引导幼儿按照类别摆放物品,并进行简短分享。进入小学前,教师可组织“我的小书包我来收拾”活动,让孩子尝试独立整理文具、课本和生活用品,逐步形成自理与自律意识。这些日常劳动任务贴近幼儿生活,既简单可行,又能为小学阶段的独立学习与生活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2. 结合课程劳动,强化责任意识
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更能通过与学习内容的结合,强化责任意识。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承担具体任务,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付出与集体成果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责任感与集体意识。这一过程也是对小学学习任务分工与责任承担的预演,有助于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主题教学活动。例如,在“植物生长”主题中,让幼儿分组负责种植和照料不同的植物,每个小组设定“浇水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角色,并定期交流成果。教师通过“值日生制度”,安排幼儿轮流承担清洁或整理任务,让他们体会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在小学过渡阶段,可以开展“小小学习角管理员”活动,让幼儿负责整理图书角或学习用品,保证学习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这种方式,劳动不仅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也使幼儿在承担责任中感受到被信任和被需要,为进入小学后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管理做好准备。
3. 创设情境劳动,激发实践兴趣
劳动教育需要以兴趣为驱动,创设富有真实感和趣味性的情境劳动活动,可以让幼儿在体验中自然表达、主动参与。情境劳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还能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这种通过模拟生活和学习情境开展的劳动活动,能够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效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小超市”的活动,让幼儿分工担任收银员、顾客、理货员等角色,通过整理商品、结账找零等劳动体验认识劳动价值。在“小小厨房”活动中,幼儿可以尝试洗菜、分配餐点或摆放餐具,教师在过程中注重安全指导与过程体验而非结果。为了贴近小学生活,还可以开展“模拟课堂”劳动,让幼儿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布置和整理教室,体验课堂秩序的维持。这类情境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责任心和合作精神,为进入小学后的多样化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4. 拓展家庭劳动,促进衔接协同
幼小衔接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作为孩子接触最早、最常见的劳动形式,对培养幼儿责任感、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起着基础作用。在家庭中拓展劳动教育,可以实现家校协同,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和心理过渡。
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安排适合幼儿的劳动任务,如帮助整理床铺、分拣衣物、收拾餐桌等,并让幼儿在完成劳动后分享体验。为了增加趣味性,家庭可以设立“劳动积分榜”,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在小学衔接阶段,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开展“学习准备劳动”,如每天提前整理好第二天的书包,检查文具是否齐全,让幼儿逐步形成独立管理学习用品的能力。教师还可定期开展“家庭劳动打卡”活动,鼓励家长上传劳动记录或照片,增强家校沟通与协作。通过这种方式,家庭劳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还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通过在日常、课程、情境和家庭中的劳动实践,幼儿逐步增强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为顺利迈入小学做好全面准备。当然,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需注重家园协同与科学引导,以实现更高效的育人效果,从而真正助力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庄丹容 .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与思考 [J]. 福建教育研究 , 2024(1):51-52.
[2] 林美萍 . 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劳动教育 以大班 " 我是值日小能手 "为例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 2023(5):88-90.
本文系广东省兴宁市教研基地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幼小衔接课程中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XNJY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