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困境及对策
张晓娜
榆树市青山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榆树 130400
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备受关注。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却面临诸多挑战。一些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存在分组不合理、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参与度不均衡、合作效率低下等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困境,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在明确责任分工下开展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在该模式中,学生不再孤立学习,而是通过组内积极互动、协作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实现个人成长与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以 2 - 6 名学生组成一组为宜,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便于成员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组间同质”则保证各小组整体水平相对均衡,为公平竞争奠定基础。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斯莱文提出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将学生分成 4 - 5 人学习小组,成员在成绩、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时先授课,再让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最后依据个人进步程度计分,小组总分作为评价标准,体现了个人责任与小组目标的紧密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它能增加课堂互动频率,取代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育人角度看,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其身心均衡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推动课程改革。还能帮助教师提速增效,改变传统直白引导手段,增强学生注意力,强化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小组。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评定后搭配成异质学习小组,一般 6 人为一组,可遵循自愿原则,由小组民主推荐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正副小组长。同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唤起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营造融洽开放氛围,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实践机会,培养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整个学习过程大致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等阶段。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现状
分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合理的分组标准,形式刻板僵化。目前教师在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往往倾向于随意分组,而忽视了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面对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需求,无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小组形式,这直接限制了小组合作模式的有效性。此外,部分教师未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得各小组间的水平差异显著,无法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小组人数设置也缺乏合理性。有的小组人数过多,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人数过少则难以形成有效的讨论氛围,影响学习效果。
其次,学生参与度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但当前学生参与意识较差,合作进展缓慢。教师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感悟小组合作的乐趣及其重要性,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形成了所谓的“小组”,但实际上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具体表现为:课堂讨论中常常出现个别学生主导讨论,其他学生被动参与甚至游离于小组之外的现象,导致参与度不均衡。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过于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小组合作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合作成效较低。虽然小组合作强调学生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却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无法实现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与学习。一些小组只是简单地围坐在一起,并没有真正围绕学习任务展开深入讨论。讨论时间的把控也不合理,要么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要么时间过长,导致讨论偏离主题,降低了学习效率。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引导也存在欠缺。部分教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对象比较片面,通常只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忽略了对小组整体成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此外,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不够及时和有效。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无疑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小组的组建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讨论流程以及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改进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组不合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分组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和特长,导致小组内部成员搭配不均。比如没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小组间水平差异大,小组内也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小组人数设置缺乏科学性,人数过多会使部分学生参与度低,人数过少又无法形成有效讨论氛围。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也是普遍现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积极主动的学生主导讨论,而部分学生则过于被动,甚至游离于小组之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过于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导致合作学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学生间合作不主动,缺少聆听与相互分享,不能形成良好互助关系,有的小组还会发生组内争吵,小组分工不明确,使得学习效率低下。
教师指导不足也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了解不够深入,使其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缺乏及时反馈和指导。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时问题较为明显,围坐在一起却各自读各自的书,不知道如何进行讨论,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层次,无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小组合作还存在注重形式而缺乏实质合作的问题。教师往往只注重流程与形式,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却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组员间缺少必要交流,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与合作,小组合作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学习效果也得不到明显提高。同时,在合作学习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议论的热闹”,轻视“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4.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困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小组合作学习虽已被广泛应用,但在组织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分组环节存在明显不合理。教师分组时随意性大,缺乏科学规划,未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使得小组间水平参差不齐,小组内也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小组人数设置缺乏合理性,过多易造成部分学生参与度低,过少则无法形成有效的讨论氛围。而且小组组长通常由教师指定班委干部或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缺乏民主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设定也存在问题。教师设置目标时过于随意,未结合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导致学习任务要么过高,学生无从下手,合作学习搁浅;要么过低,学生一哄而起,闪电完成,无法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策略。教师未提供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和步骤,学生在合作时混乱无序,不能有效分工协作。同时,小组内部沟通不畅,成员沟通能力参差不齐,信息传递受阻,影响合作效率和效果。此外,学生角色定位不清,不清楚自己的职责,部分学生依赖他人,部分学生则承担过多任务。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是一大困境。部分积极主动或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主导讨论,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只是充当“听众”,被动参与甚至游离于小组之外。而且合作学习未能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部分学生因缺乏兴趣或成就感而参与度不高,在成果展示阶段,也只有部分学生的成果得到认可。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与管理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内涵理解不深入,将其简单等同于分组讨论,忽视学生思维碰撞和深度交流。教师介入程度难以把握,过度介入削弱学生自主性,介入不足则使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往往置身事外,未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评价体系也不完善。评价内容单一,教师主要依据学生回答问题和举手次数评价,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对象片面,多关注表现突出或调皮的学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
5.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困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小组合作学习虽有应用,但实施中面临着诸多
教师层面问题突出。首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足,许多教师仅重视分组讨论形式,却忽视学生合作时的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导致合作学习流于表面。且过于依赖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从知识传授者到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转变。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拿来主义”严重,直接引用优秀案例或教案,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致使合作学习内容设置、学生参与及时间分配不合理。其次,教学管理能力欠佳,在分组时不科学,随意分组且无明确学习目标,未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同时,对小组合作过程管理不足,难以把握介入程度,过度介入削弱学生自主性,介入不足又使学生偏离目标。再者,专业发展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深入理解,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引导和支持。
学生方面也存在明显问题。一是参与度不均衡,部分积极主动或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主导讨论,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低,甚至游离于小组之外。二是合作学习动机激发不足,学生因缺乏兴趣、成就感或害怕出错、缺乏自信等原因,对小组合作学习较为被动,依赖能力强的同学发言。三是小组内部协作存在问题,成员沟通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信息传递不顺畅,且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部分学生依赖他人,部分学生任务过重。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个人表现,忽视团队贡献,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合作能力。且评价过程主观因素大,缺乏客观性,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导致学生更关注分数而非真正的合作与学习。
教学资源方面,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合作学习设施和材料,教师也缺乏相关培训和指导,难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这些困境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虽有积极意义,但实施困境明显。从教师角度看,对合作学习理解有偏差、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管理能力不足以及专业发展受限,影响了教学的引导与组织。学生方面,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动机不强、协作能力欠缺,导致小组学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评价体系上,重个人轻团队、标准单一且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全面评估合作学习成效。教学资源的匮乏也为合作学习的开展增添了阻碍。要提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需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科学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合作动机,完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多方合力克服困境。
参考文献:
[1] 冯瑞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研究 [J]. 新课程 , 2022, (26):64-65.
[2] 孙千雯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探析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 2018, (12): 24.
[3] 宋志强.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的运用 [J]. 作文成功之路( 上),2018, (0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