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的拔罐疗法选穴规律研究

作者

陈鸣彦

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0082

引言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燃火、抽气等方法使负压罐吸附于人体体表一定部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效果,常被用于治疗疼痛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临床疾病。

一、中医经络理论与拔罐疗法的关联

1. 经络理论是拔罐疗法作用的核心机制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人体疾病多由经络气血运行不通,脏腑经络失去濡养所致,经络系统贯穿人体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筋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使人体全身上下无处气血不到。拔罐疗法通过罐内气压对体表穴位进行扣压,刺激人体脏腑经络,循行人体脏腑经络,调补人体脏腑功能,疏通人体气血,患者若有脾胃亏虚,脾失运化,则拔罐于足三里穴,疏通人体脾胃脾之运化功能,改善患者症状。

2. 穴位是拔罐疗法作用的关键靶点

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气血输注的腧穴,具有反应、应证、应变的作用,在拔罐治疗的取穴操作能够使作用更加明确地定位在病变处或脏腑,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主病、发挥不同的作用,大椎穴在督脉,有清热解表、散风散寒、清窍开窍的作用,治疗感冒、发热等病;肺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是肺的背俞穴,有宣肺理气、止咳平喘、平息咳嗽等作用,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病。所以在取穴的时候,应按照经络论,准确定位。

二、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的拔罐疗法选穴原则

1. 循经选穴原则

循经选穴是拔罐疗法选穴原则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就是根据病位在何经选穴拔罐,因经穴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效特点,选穴时通过循经选穴而使效直达病位经穴及相应脏腑,起到疏通经窍,调达气血的作用。如上肢疼痛,疼痛部位在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肘部、前臂外侧)则选用相应经穴曲池、合谷等拔罐;下肢疼痛,部位在足少阳胆经循行部(膝骨外侧、小腿外侧)则选用阳陵泉、悬钟等拔罐。

2. 脏腑辨证选穴原则

脏腑辨证选穴是指从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方面选穴,选取病变脏腑功能相关联的穴位进行拔罐。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脏腑功能失调是人体发病的内在基础,选取病变脏腑功能相关联的穴位(背俞、募等)进行拔罐对脏腑功能产生直接的影响,恢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例如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心悸可以选择心俞(心之背俞穴)、脾俞(脾之背俞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善健脾益气)进行拔罐;肝气郁结导致的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可以选择肝俞(肝之背俞穴)、期门穴(肝之募穴)、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进行拔罐。

3. 局部与远端配穴原则

局部配穴是指在病变的局部或者附近取穴拔罐,直接作用于病变的局部,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远端配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相对较远的部位取穴拔罐,是依据经络的走行分布及穴位的主治进行选取的,远端配穴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4. 辨证加减选穴原则

辨证加减选穴是指根据上述选穴依据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加穴、减穴。由于病情复杂,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单一的穴的选取往往不能满足治疗需要,应辨证加减相应的穴位来适应患者的情况。例如:患感冒,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风寒感冒的症状,在拔大椎、风门穴的基础上可加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疏散风邪;感冒,发热口渴,咽痛等风热感冒的症状,在拔大椎、曲池穴的基础上可加鱼际手太阴肺经荥穴,疏散风热。

三、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的拔罐疗法选穴方法

1. 按经络循行部位选穴

根据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走向分布,结合发病部位所行经穴,在相应经穴中选穴拔罐。如手太阴,行于胸中,上肢中侧前,当肺系有病如咳嗽,气喘,胸痛时,选穴拔罐该经脉的穴如中府穴、云门穴、列缺穴等;足阳明,行于腹中,下肢外侧前,当胃系有病如胃痛,腹胀,上呕时,选穴拔罐该经脉的穴如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梁门穴等。

2. 按穴位的特殊功效选穴

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特异功效,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选取相近的穴区,拔罐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如具有清热作用的,常用大椎、曲池、合谷等,常用于治疗各种热证;具有温阳作用的,常用元气、气海、命门等,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阳虚证;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常用血海、膈俞、三阴交等,常用于治疗各种瘀阻证。

3. 按脏腑相关穴位选穴

(1)背俞穴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左右各12 个,分别代表心、肝、脾、肺、肾等十二脏腑。背俞穴与脏腑关系紧密,是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和病变的穴位,能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背俞穴也是拔罐常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各脏腑疾病均有疗效,例如:肺俞穴可以治疗咳嗽、哮喘、咯血等肺系病证;心俞穴可以治疗失眠、心悸、胸痛等心系病证;肝俞穴可以治疗胁肋胀痛、黄疸、目赤肿痛等肝系病证;脾俞穴可以治疗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脾系病证;肾俞穴可以治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肾系病证。

(2)募穴的应用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散布于任脉及相关经脉的12 穴。募穴和脏腑关系也很密切,也是脏腑之症、脏腑功能的反映,在拔罐中也多用来治疗相应脏腑之症,如中脘为胃之募,位于任脉,有和胃理脾、消食导滞的作用,常用来治疗胃痛、腹胀呕吐、腹泻等胃部之症;膻中为心包之募,位于任脉,有舒胸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常用来治疗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病;关元为小肠之募,位于任脉,有温肾壮阳、益气固脱的作用,常用来治疗阳痿、早泄、遗尿、痛经等病。

结语

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拔罐疗法取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总结、细化拔罐疗法取穴规律,使拔罐疗法规范化,为中医传统治疗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帧 , 陈勇 , 陈泽林 , 等 . 基于中医经典和现代研究探析络脉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规律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24, 39(11):5719-5725.

[2] 刘世忠 . 针灸与拔罐 : 中医内科的非药物疗法 [J]. 健康之家 ,2024(7).

[3] 殷陆芸 , 金晓飞 , 冯慧敏 , 等 . 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拔罐疗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 [J]. 世界中医药 , 2024, 19(7):1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