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探析
董合胜
新泰市翟镇金岭湖学校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很多历史发展规律中均体现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智慧,因此,加强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而考虑到部分历史事件与学生阅历间存在的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德育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准确,教师即可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分析,明确德育教育的融合切入点。最终确保学生在丰富教育素材、直观教育形式与开放实践活动的辅助下,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一、借助丰富素材激发学生德育探究热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虽然教材是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开展依据,但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影响,仅通过对教材中历史事件的分析,通常很难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人物品质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元素 [1]。而考虑到初中学生对各种新颖的教学内容更容易产生较强探究兴趣,教师即可以教材中的教学资料为核心,引入丰富的课外历史故事或人物经历等素材。以此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中德育元素的探究积极性,并确保其结合课内外教学素材间的联系,初步理解知识中包含的德育元素。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科技文化成就”一课的教学时,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各位科学家取得各种成就的重要动力。而考虑到教材中对人物资料的介绍较为简短,教师即可在教学活动中以钱学森与邓稼先两位科学家为例,引入钱学森回国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阻碍以及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克服的艰难条件。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补充,即可激发中学生对知识中德育元素的探究积极性,并帮助其在探究教材中知识的过程中准确理解诸位科学家具有的爱国精神,以此推动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精神等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直观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德育理解深度
由于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学生的成长阅历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仅通过教师对知识本质的灌输式讲解,极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相关的德育元素产生错误认知 [2]。而考虑到很多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在真实事件中的体现更加明显,且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探究更加依赖自身的形象思维,教师即可积极借助丰富多媒体素材创设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确保学生在情境中真实体验的影响下,代入历史人物的视角准确理解其具有的德育素养。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的教学时,为加强学生对我国革命先烈抗争精神与家国情怀等品质的认知,教师可以“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暴行为例,播放学生较为熟悉的《金陵十三钗》这一电影。引导学生代入玉墨、李教官等角色的视角思考:“若影片中的角色在关键情节处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会使故事结局产生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运用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学生的猜想对后续故事情节进行推导。在情境中真实学习体验的影响下,学生即可通过问题分析角度的调整,准确认识到我国人民在抗战期间体现出的奋斗精神,并以此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
通过开放性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德育素养发展空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因此,在探究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时,即使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而考虑到课外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则可积极设计一些以德育主题为核心的开放性课外实践活动。在自主完成课外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身学习需求,对历史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准确理解,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与德育素养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一课的教学时,考虑到各地区在抗战期间均涌现了大量的革命英雄,教师在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时,即可要求学生通过对本地区博物馆与烈士陵园的参观,调查本地区的抗日战争历史,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革命英雄或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并在课堂上将自身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其他学生。由于教师并未对探究内容与探究形式提出明确规定,因此,学生通常可以从个性化角度加强对历史知识中德育元素的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加强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引导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改进方向。而考虑到部分历史事件背景与学生生活阅历间存在的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中德育素养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即可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核心素养培养任务,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提高历史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深度。最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确保其成长为符合社会建设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日玮 .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现研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41):137-139.
[2] 梁伟杰 , 白初一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德育的有效路径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