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套管漏失油井封隔器找漏工艺参数优化及效果验证
梁珊珊
辽河油田分公司曙光采油厂工艺研究所
引言
浅层套管漏失不仅会导致地层流体无序窜流,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环保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表塌陷等。因此,及时准确地找到漏失位置并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对于保障井筒完整性、维持油气田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封隔器找漏作为解决浅层套管漏失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封隔器对井筒进行分段隔离,并结合压力测试、温度监测等方法判断漏失位置。然而,封隔器找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参数的合理性,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找漏结果不准确,甚至误判漏失位置,进而增加修复成本和工期。准确找漏不仅能够保障井筒的完整性,还能有效防止地层流体窜流,避免因流体无序流动引发的地层压力失衡问题,因此,开展浅层套管漏失油井封隔器找漏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封隔器找漏工艺原理与流程
1.1 找漏工艺流程
封隔器找漏工艺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下入封隔器、座封、打压以及观察等多个环节。首先,根据施工需求选择合适的封隔器类型及其配套工具,并将其下入至目标位置。对于单一封隔器找漏,管柱结构通常为油管下接 Y521 封隔器,通过上提下放完成座封后,利用反打压方式验证封隔器以下井段是否漏失。而对于双封隔器找漏,则需按照丝堵、Y521 封隔器、节流阀、K344 封隔器及油管的顺序组合管柱,先旋转坐封 Y521 封隔器,再进行正打压以判断两封隔器之间的套管是否漏失。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打压压力和稳压时间,同时记录地面压力变化数据,以便准确判断漏点位置。完成找漏后,通过上提管柱或投球泄压的方式解封封隔器,结束施工。
1.2 关键环节分析
在封隔器找漏工艺中,压力控制与封隔器位置确定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找漏结果的准确性和施工效率。压力控制方面,打压压力需根据井深、套管状况及流体性质进行调整,过高可能导致封隔器损坏,过低则无法有效判断漏失情况。此外,稳压时间的选择同样重要,通常需保持一定时长以确保压力稳定,从而排除因流体流动引起的误判。封隔器位置确定则依赖于精确的测井数据和施工设计,尤其是在多层漏失情况下,需合理规划封隔器的下入深度以避免遗漏潜在漏点。此外,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也是关键所在,通过对地面压力、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跟踪,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影响找漏工艺效果的参数分析
2.1 压力参数
压力参数在封隔器找漏工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包括打压压力和稳压压力。研究表明,打压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封隔器的密封性能,若压力不足,可能导致封隔器无法完全膨胀,从而影响漏点的准确判断;而过高的打压压力则可能损坏封隔器胶筒或造成套管局部变形,进一步加剧漏失问题。此外,稳压压力的变化与漏点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当漏点较小时,稳压压力下降缓慢,且需要较高压力才能检测到明显的压力变化;而当漏点较大或位于浅层时,稳压压力下降迅速,甚至可能出现瞬间失压的现象。因此,合理控制打压压力和稳压压力是确保找漏工艺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温度参数
井温对封隔器性能和流体性质均具有显著影响,进而作用于找漏效果。一方面,高温环境会降低封隔器胶筒的弹性和密封性能,导致胶筒在反复胀封和解封过程中易发生损坏,从而影响找漏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温度的变化还会改变注入流体的粘度、密度等物理性质。此外,温度梯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在深井中尤为突出,这可能引起封隔器上下部分的膨胀程度不一致,进而影响其密封效果。
2.3 流体性质参数
粘度较高的流体在套管内的流动阻力较大,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压力变化,从而有助于精确判断漏点位置。然而,高粘度流体也可能因流动性差而导致压力传递滞后,延长了找漏时间并增加了施工难度。相比之下,低粘度流体虽然流动性好,但其压力传递的敏感性较低,可能掩盖微小漏点存在。此外,流体的密度直接影响其静液柱压力,密度较大的流体在相同深度下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更高,这有助于增强压力传递的效果,但也可能因密度差异导致流体在漏点处的渗漏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漏点判断的准确性。因此,在选择注入流体时,需综合考虑其粘度、密度等性质,并根据具体井况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找漏效果。
2.4 参数相互关系
压力、温度和流体性质等参数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其耦合作用对找漏工艺效果具有综合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通过系统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各参数的最佳组合,以实现找漏工艺的整体优化。
3. 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3.1 理论分析
基于流体力学与岩石力学理论,对找漏过程中的压力传递、流体流动规律以及封隔器受力状况展开深入剖析。在压力传递方面,依据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原理,探究压力在套管与地层间的传播机制,明确压力梯度分布特征。
对于流体流动,考量其在环空内的流态,分析流速、粘度等因素对流动的影响。同时,结合岩石力学理论,计算封隔器在井下所受的轴向力、径向力等,确保其稳定坐封。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理论分析结果量化,为后续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2 参数优化方案
(1)合理确定注入压力范围:综合考量地层压力、套管强度以及封隔器额定工作压力,精准确定注入压力范围。一方面,注入压力需高于地层压力,以推动流体顺利进入封隔器以上环空,实现有效找漏;另一方面,必须低于套管抗内压强度和封隔器额定工作压力,避免对套管和封隔器造成损坏 15。通过理论计算与模拟验证,确定安全且有效的注入压力区间,确保找漏工作的顺利进行。
(2)优化注入流量:依据不同井况和地层渗透率,科学选择注入流量。对于高渗透性地层,适当增大注入流量,使流体在环空内形成较快的流动速度,有利于快速检测出泄漏位置;而对于低渗透性地层,则需减小注入流量,避免因流量过大导致压力过高,影响找漏准确性。
(3)科学设定测试时间:通过模拟分析不同测试时间下的找漏效果,确定最佳测试时间。测试时间过短,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封隔器的密封性能,导致误判;测试时间过长,则会降低找漏效率,增加成本。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综合考虑封隔器密封性能反映的充分性和找漏效率,确定最优测试时间,实现准确性与效率的平衡。
3.3 效果验证
(1)找漏准确性对比:将优化前后工艺参数下的找漏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对比。在实际验证过程中,发现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显著提高了找漏准确性。,应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后,通过合理的参数优化,能够有效减少外界因素对找漏结果的干扰,使找漏工作更加精准地定位漏失位置,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找漏效率提升:通过对优化前后找漏工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在提高找漏效率方面成效显著。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后,平均找漏时间大幅缩短,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相应地,人力成本也降低,这不仅节省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整体效率,为油气田的快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适应性分析:通过对不同井况和地层条件下的多口试验井进行验证,充分证明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均能有效进行封隔器找漏工作。在不同井况下,封隔器坐封成功率高,注入流体过程中的压力流量控制稳定,找漏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这表明该优化方案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油气田、不同区块浅层套管漏失油井封隔器找漏工作的需求。
4. 结论
(1)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的工艺参数优化方案合理可行,有效提高找漏准确性和效率。
(2)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在不同井况和地层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3)效果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进行找漏工作,能显著降低误判率,缩短找漏时间,降低人力成本,为油气田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岩 ; 陈金峰 ; 左虎 ; 曾波 ; 蒋雅丽 ; 张百燕 . 浅层套管漏失井监测与治理技术 [J]. 油气井测试 ,2019,28(3):55-60.
[2] 黄健 ; 卢霞 ; 魏鹏 ; 张敏 ; 李泽西 . 套管找漏与补接工艺技术 [J]. 石化技术 ,2020,27(9):45-46.
[3] 马海禹 . 滩海油田浅层套管渗漏井控隐患分析及治理 [J]. 化工管理 ,2017,(34):2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