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的教育
罗达峰 陈淼 杨欣仪 沈梦勋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一、引言
数智时代通过数据与智能技术融合实现精准决策,推动教育从“信息化”向“数智化”跨越。传统教育存在资源不均、内容滞后、个性化不足等问题,数智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教育变革需以技术为支撑,重构教育生态,革新理念与方法,培养适应数智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研究其变革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智时代教育的变革表现
(一)教学模式: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兼顾个体差异,数智技术通过大数据采集学习行为(如课堂互动、作业情况),构建个性化画像。智能教学系统据此生成差异化方案,如 K12 智能辅导平台定位知识薄弱点推送练习,高校慕课平台为学生推荐个性化课程路径,提升教学精准性。
(二)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数智时代学习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多元化特征。物联网构建的智慧环境(如虚拟实验室)提供沉浸式体验,VR/AR 技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激发探究欲;在线学习社区推动学生从“学习者”转为“创造者”,通过线上协作完成项目式学习,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协作与创新能力。
(三)教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传统评价以成绩为核心,忽视过程与素养。数智时代依托技术拓展评价维度,涵盖创新、实践、情感态度等,通过学习数据、项目成果实现量化与质性评价;智能系统实现实时过程性评价,如编程教学中实时检测代码逻辑并反馈;同时结合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提升客观性。
三、数智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公平
区域、城乡、家庭间的数字基础设施与素养差异扩大鸿沟。欠发达地区数智设备不足、网络质量差,低收入家庭缺乏智能终端,学生难以参与在线学习;部分群体(如农村学生、老年人)数字操作能力弱,无法有效利用资源,加剧教育差距。
(二)教师角色转型陷入困境
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引导者、设计者、分析师”,但部分教师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尤其中老年教师),对角色转型认知滞后,仍依赖传统教学;现有培训侧重技术操作,忽视数据分析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难以实现技术与教学融合。
(三)数据安全与伦理风险凸显
数智教育依赖学生敏感数据(个人信息、学习行为),部分平台防护薄弱,存在数据泄露、滥用风险;过度依赖数据易导致“数据歧视”,算法“信息茧房”限制学生视野;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界定模糊,增加伦理风险。
四、数智时代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基础设施,缩小数字鸿沟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数智化教学设备配置与网络覆盖,推动 5G、物联网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应用,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教育数智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通过“教育帮扶”“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将优质的数智教育资源(如名师课程、虚拟实验资源)向偏远地区输送,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此外,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可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方式提供智能终端与网络服务,保障其平等参与数智化学习的权利;开展面向全年龄段的数字素养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学生、老年人的数字操作能力与信息辨别能力培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水平。
(二)构建素养体系,推动教师转型
首先,明确教师数智素养的核心能力框架,包括数智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课程设计与资源整合能力、数字伦理素养等,为教师培养提供明确目标。其次,完善教师数智素养培训机制,采用“线上 + 线下”“理论+ 实践”的培训模式,线上依托教师研修平台提供灵活的课程学习资源,线下开展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实践培训,如智能教学系统操作实训、个性化教学设计工作坊等;鼓励教师参与数智教育科研项目与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数智素养。最后,建立教师数智素养评价与激励机制,将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数智化教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
(三)完善数据治理,防范风险
从技术、制度、伦理三个层面构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加强教育平台的数据安全防护技术研发与应用,采用加密存储、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技术手段,保障学生数据的安全性;在制度层面,制定完善的教育数据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的规范与流程,界定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知情权,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在伦理层面,加强教育数据伦理教育,提升教师、学生、教育平台运营者的数字伦理意识,建立数据伦理审查机制,对教育数据的使用进行伦理评估,避免“数据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全面发展。
五、结论
数智时代推动教育向个性化、主动化、多元化转型,但其发展受数字鸿沟、教师转型、数据风险制约。未来需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构建教师素养体系、完善数据治理,推动教育数智化纵深发展。这一变革需政府、学校、家庭等协同发力,以技术支撑人的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长兵, 陆晨.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机理、困境与路径[J/OL].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 福建行政学院 ) 学报 , 1-10[2025-09-03]. https://doi.org/ 10.15993/ j.cnki. cn35-1198/c.20250901.006.
[2] 乔颖 . 数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转型的内生动力、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向[J]. 教学与管理 ,2025,(24):98-102.
基金项目:2024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2024SJYB1279);2024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理科课程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2024J07);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202413993003Y)
作者简介:罗达峰,南通人,1980年出生,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和物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