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科技创新引领东北新质生产力高地建设的路径探索

作者

于波

中共南岗区委党校 150008

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工业大省和重工业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东北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瓶颈和创新短板,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压力。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已成为引领东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还能提升区域竞争力,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旨在分析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探索推动东北高地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一、东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需求

(一)国家战略与东北振兴的现实背景分析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传统工业、能源与重化工领域。然而,随着全球化及技术革命的推进,东北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经济增长放缓,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东北经济注入了新机遇。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东北地区可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在此背景下,分析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源倾斜,东北在这场经济转型中有望通过科技创新找到突破口,形成新型增长动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对东北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型生产力,其核心特点包括高度依赖高技术含量、创新成果的转化、智能化生产模式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在东北,传统的资源型、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模式需要逐步转型,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各类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还能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意味着推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而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与竞争力,助力东北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

二、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与不足

(一)科研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条件

东北地区具备较强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领域。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北在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长期以来支撑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东北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这些院校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研体系和人才积累。此外,东北的企业基础较强,许多企业在传统产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稳定的产业支撑,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并为未来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及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挑战

尽管东北在科研资源上具备优势,但其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虽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储备,但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较为有限。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偏低,许多创新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导致科技创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企业层面,研发投入的不足、技术引进的滞后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是制约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东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亟需通过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提升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与产业协同机制

推进东北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于打造高能级平台体系,包括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众创空间与加速器,形成“基础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化”贯通链条。通过共性技术平台与开放式试验装置实现设备共享、数据互通与标准协同,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政府以“揭榜挂帅 + 里程碑拨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协同攻关,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与收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带动产业集群集约化、专业化与现代化升级。

(二)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围绕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的“设备—产线—工厂—供应链”全要素互联,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边缘计算实现预测性维护、柔性排产与能效优化,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步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抓手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高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场景牵引、首台(套)保险补偿、税收与绿色信贷工具形成技术—市场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由资源型向创新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三)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与人才引进机制

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与人才引进机制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财政投入应形成“基础研究稳定支持 + 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性投入”的格局,既确保长期战略性研究有持续资金,又通过竞争性项目推动卡脖子技术突破。科研经费管理应实行“包干制 + 负面清单”,在明确禁止事项的前提下,给予科研团队更大灵活度和透明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成果转化方面,要构建以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为核心的收益机制,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激励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攻关。人才政策上,应实施“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一体化支持,推行年薪制与项目聘任制,引入国际高端人才“快速通道”,扩大科研助理岗位供给。通过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配套完善,增强人才归属感和稳定性,同时建设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东北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应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基本单元,构建跨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网络和异地中试平台,推动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精准对接,形成“多中心—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格局。在机制建设上,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评题”的对接平台,促进标准联合制定与数据共享,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产业学院,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企业科学家制度,使科研问题源自产业实践,研究成果回馈产业一线。同时,以协同创新券、跨地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工具,推动资金、人才与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与协同放大效应,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与竞争力。

四、结语

科技创新是推动东北新质生产力高地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建立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升级、优化政策支持,东北地区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东北需要继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加强区域协同,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由传统资源型经济向科技型经济的转型,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高地。

参考文献:

[1] 高明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县域经济振兴中的作用——以德庆县为例 [J]. 全国流通经济 ,2024,(24):130-133.

[2] 余京洋 . 人才、科技赋能西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实践制约与发展路径 [J]. 当代经济管理 ,2025,47(05):45-55.

[3] 孙彤彤 , 马晶梅 , 杨颖 . 新质生产力助推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J]. 商业经济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