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 + 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提供了新的育人思路,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实践条件缺位、教育思想陈旧、教育方法欠佳、轻视教育评价的问题,并不能有效的发挥互联网 + 教育的积极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探析互联网 + 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互联网 + 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阻力
现阶段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基础条件不够完善,存在师生信息素养欠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二是教育思想陈旧,教师教学规划过于主观,轻视学生感受,学生在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差强人意;三是教育方式单一,为能善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四是轻视“互联网 + 评价”的价值,存在评价维度较少、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基于互联网 + 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准备好教育创新实践所需条件
实践证明,信息化教育系统的完善程度、智慧学校建设的进度、师资力量的强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到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能建设互联网 + 教育基本架构,为教师取用信息资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条件。教师还要从主观出发,学习信息技术,树立网络育人意识,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用互联网资源,积累实践经验,优化信息素养,参与基于互联网 + 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同时督促学校以实现改革目标为指向进一步加大智慧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力度,继而为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持续推进奠定基础。
(二)改进教育思想
一方面教师在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形成信息化教育思想,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攻克教育难关,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实况,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导致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如学习成绩、社交、外貌、家庭教育、学业负担等,进而找到与学生高质量沟通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运用互联网资源,突出学生在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以学生为主做到家校共育,引领家长实施“五项管理”,注重“双减”,继而确保互联网 + 教育具有生活性与日常性,发挥生活化教育思想的作用。例如,教师可借助网络搜集整理一些励志读本,鼓励学生每日阅读,向励志人物学习,成长为勇敢、乐观、自信、善良的人。为了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教师与家长携手实施“五项管理”,严控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用时,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家务劳动、保障睡眠充足等方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改革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拓宽育人渠道,在改进教法的同时累积经验,并持续探索高质量育人出路。例如,教师可依托互联网应用电影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涉及心理健康的电影,如《花木兰》、《放牛班的春天》、《海底总动员》等,在此前提下引领学生畅谈观后感,还可合作表演再现电影中的经典片段,亦可用粘贴画、手抄报等形式表达所思所想,继而在讨论、表演、艺术创作中体悟电影内涵,从电影艺术中吸收养分,充实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同时优化审美观。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创作背景、配乐等方面均具有心理教育价值,同时观赏电影、分享感受(交际)、绘画亦可成为学生纾解心理压力的有力举措,继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心理教育水平。
(四)加强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教师利用互联网可打造多元评价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举措。例如,教师可在线受心理医生的指导组织学生玩沙盘游戏,同时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学家、心理医生能在线跨时空携手共评,一同关注学生在沙盘游戏中的表现,同时分析家庭环境、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学生行为、思想、心态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为多方共建优质人文环境给予支持。教师可在线创建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利用视频、照片、调查统计报告、音频等载体存储学生在议题探究、沙盘游戏等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在此前提下规设生本化多维评价预警模型,把心理健康评价标准视为该模型起效的必要条件,在此前提下判断学生的心理类型与健康程度,以便及时且有倾向性的干预,实现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目标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教师运用互联网资源提升育人水平,落实心理教育目标,基于此教师与学校都需要准备好互联网 + 教育必要条件,在此前提下改进教育思想,始终以学生为主,改进教育方式,善用网络资源,还要重视多元评价,使学生可以在心理教育活动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明月 . 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 [J]. 科技视界 ,2007(11):102-104.
[2] 周肃军 , 李军祥 , 涂永波 , 等 .“互联网 + 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38(0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