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化技术在基础护理管理的应用

作者

张艳秋

镇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3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医疗行业的护理工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技术如何有效提升基础护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护理记录、患者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实例,揭示了其对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优化护理流程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基础护理;护理管理

在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基础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进程。传统护理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局限,如信息传递不畅、护理记录繁琐等,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基础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成为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信息化技术如何助力基础护理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一、信息化技术在护理记录中的应用

(一)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

电子病历系统的推广应用,给护理记录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例,在电子病历系统尚未启用时,护理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手写病历任务。手写病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由于个体书写习惯差异,常常出现字迹难以辨认、信息遗漏或不准确等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进而可能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不利影响。而自从引入电子病历系统,护理人员可以灵活运用键盘输入、语音录入等方式,快速记录患者信息、护理操作细节以及病情演变情况。在急诊场景中,患者病情紧急,状况多变。护理人员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通过床边配备的终端设备,能迅速将患者的实时生命体征、用药种类与剂量、急救措施等关键信息及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1]

(二)智能化护理记录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护理记录工具逐渐成为护理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比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积极引入了先进的智能化护理记录工具,为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便利。该智能化护理记录工具具备强大的信息自动识别与采集功能。当患者的各类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与该工具实现无缝连接后,它能够自动、精准地采集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关键数据,并准确无误地录入到对应的护理记录模板中,大大减少了人工录入的工作量和误差。在药物使用管理方面,该工具与医院的医嘱系统紧密对接,能够自动抓取患者的用药名称、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等详细信息,以保证药物使用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它还能深度挖掘患者的病情变化趋势,结合医院庞大的过往病例数据库,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智能生成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与针对性建议。

二、信息化技术在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一)患者信息系统的建立

通过构建患者信息系统,医院对患者的管理会更加全面和精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手持终端设备随时查询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过敏史、检验检查报告以及诊疗过程等。比如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前来住院治疗其他疾病。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前,通过患者信息系统查询得知该患者对某种常用消毒剂过敏。于是,护理人员及时调整护理方案,避免使用该消毒剂,防止了过敏反应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同时,系统还能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阶段,为护理人员提供个性化护理提示,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系统会提醒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血糖监测频率、饮食控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

(二)远程监护技术的运用

现代医疗护理体系中,远程监护技术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比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众多高血压患者配备了远程血压监测设备,利用自主研发的手机 APP 以及电脑终端搭建起完善的远程监护系统。患者在家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后,数据会通过蓝牙或 Wi-Fi 自动上传至系统平台。医护人员通过手机 APP 或电脑终端,可随时查看患者的血压数据,实现对患者血压的动态监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远程监护系统取得了良好效果。据《中国数字医学》杂志发表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参与远程血压监护项目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从项目实施前的 58%提升至 72%。这一提升主要源于医护人员能够依据实时血压数据及时干预。例如,当系统监测到多位患者血压波动异常时,医护人员迅速通过电话联系患者,详细询问近期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针对夏季气温升高,有的患者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医护人员可及时给予调整用药剂量、增加血压测量频次等建议,并指导患者清淡饮食、适量运动。

三、信息化技术在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信息化技术在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作为国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其在护理管理中深度运用信息化系统,对护理人员工作量展开精确统计与深入分析。该信息化系统全面且细致地记录护理人员每日负责的患者数量、执行的各类护理操作项目以及每项操作所花费的护理时长等详尽信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护理管理部门能够精准掌握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状态。在排班管理上,智能排班系统会根据患者数量的动态变化、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以及护理人员的专业资质和技能水平,运用科学算法自动生成科学合理的排班表。例如,在心脏外科病房,手术日患者病情复杂、护理需求多样且紧急,系统会优先安排经验丰富、具备精湛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值班,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护理;而在普通工作日,考虑到年轻护理人员的成长需求,会适当安排他们参与日常护理工作,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这种智能化排班模式有效均衡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人员配置不合理引发的护理质量下滑问题。

(二)物资管理的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医院护理物资管理迈向智能化时代。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护理物资管理领域就积极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系统,为护理物资管理带来全新变革。该医院为每件物资都贴上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从物资采购环节开始,系统便详细记录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供应商等关键信息。物资入库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扫描电子标签,系统即可自动完成入库登记,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且高效便捷。在物资领用环节,护理人员只需在科室专门配备的物资管理终端上输入所需物资的名称和数量,系统便会自动记录领用信息,并同步更新库存数据。在物资消耗过程中,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物资的使用情况。以静脉输液导管等常用耗材为例,当库存数量降至预先设定的警戒线时,系统会立即自动发出补货提醒,确保临床物资供应不间断。此外,该系统还能根据历史消耗数据,结合科室患者数量的增减以及病种结构的变化趋势,自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物资需求。这一功能为医院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提供了精准依据,有效避免了物资的过度储备造成浪费,以及因物资短缺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况发生,显著提高了物资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保障了医院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

结语

信息化技术在基础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然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挑战。因此,在推进护理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以保证信息化技术能真正的助力护理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婷婷,刘小丽,齐冬梅. 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与管理模块的构建和应用[J]. 全科护理,2024,22(11):2109-2112.

[2]陈煜羲.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平台[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2):9-13.

[3]张茜. 智慧护理在老年慢性病延续护理中的实践应用[J]. 康颐,2021(20):82-83.

作者简介:张艳秋(1980-12),性别:女,籍贯:(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基础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