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张海英 张含星 赵威 杨浩然 刘思宇 孙莉莉
1. 河北美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河北石家庄 050700 2.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700
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下,新一代科技与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重塑了艺术行业的业态格局与需求结构,由此催生了高校艺术教育向数字化转型的强烈现实诉求。结合相关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已有高校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论述[1],人才培养内涵[2]、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基础课程[3]、高校思政课[4]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相关研究或从宏观角度论述高校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或关注具体课程改革,缺乏聚焦在艺术类高校教师群体下的研究。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由美国教育学者科勒与米什拉在舒尔 步扩展而成的教师知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强调现代教师 学法知识(PK)以及技术知识(TK)。不仅如此, TPACK 还 知识形态,包括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 终整合形成的 TPACK。[5] 它正体现了教 情境 的综合能力,符合在当下面临技术全 更迭, 教师所应 适配新质生产力的艺术教育模式,从技术、教学和内容方面对新质 的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与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及其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6]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新要素的结合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通过技术驱动完成新兴艺术和新业态。[8] 近年来AI、VR、元宇宙等技术不断出现并在各领域内逐渐深化,与艺术界开展跨界合作完成“艺术+”,重构艺术生态、塑造艺术试验场、智能传播与展示[9],为艺术领域带来创作形态的革新。在技术驱动、传播展示、交易消费等方面均为艺术界发展带来影响,并萌生出诸多新业态。例如:在技术驱动下出现的沉浸式交互艺术、AI 艺术工作室;在传播与展示时采用虚拟空间搭建数字艺术馆;以元宇宙艺术展的方式让艺术家在此完成虚拟策展,进而进行数字藏品交易的生态链等。艺术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短视频艺术 IP 孵化。新兴的 NFT 数字艺术交易让艺术家进入了数字创作 - 铸币 - 拍卖 - 流转的交易链条中,成为新兴职业与机构。艺术类高校需整合科技与艺术创作资源来培育复合型艺术人才,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
(二)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构成关键要素
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需结合市场所需复合型人才确定自身能力目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特征,高科技占据首位,也是立足之基。[2] 艺术类教师要将先进生产力带来的诸多科技变化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借助 TPACK 理论框架,可以将艺术类高校教师所需的关键能力解构为三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演进、相互促进的知识体系。
一是数字艺术创作能力,即 TCK 维度,数字技术的掌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能力。数字艺术创作能力是创作者将传统艺术设计与新兴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设备和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教师要具备传统艺术创作的基本素养(CK),例如审美、创意、表达能力,同时还要运用三维建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先进技术(TK) 方式进行全新创作。依托现代信息数字技术,提升艺术的数字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好 AI、虚拟现实、算法等新兴科技为艺术创作注入能量。
二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学能力,即TPACK,是TK、PK、CK 三者融合的最高形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也是培养精通现代科技手段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10] 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加速了艺术领域的改革,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作为一门专业,更需各专业艺术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将科技元素融入到自身专业中。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中,将科学技术的创新思维与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基础上,探索适配于数字项目制的教学法(PK)、选择恰当的技术工具(TK)来诠释和传授艺术知识(CK),在科技实践中注入艺术思维,帮助学生获得将数字时代的艺术灵感转化为科技实践成果的核心技能。
三是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即 TPACK 的扩展维度。新质生产力下的艺术创新常发生于学科交叉地带,这要求教师的TPACK 知识体系必须是开放和跨界的。这意味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需突破专业界限,依托知识互补、思维融合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协作来应对复杂问题从而产出创新性成果。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艺术教师需了解合作学科的基础知识(扩展的 CK)、熟悉其技术工具(扩展的 TK),并具备组织跨学科团队、设计跨学科项目(扩展的 PK)的能力。可以与理工、管理等学科教师开展合作,将艺术创意同数字技术、市场运营等领域知识相融合。例如将“AI 艺术创作 + IP 商业化”作为跨学科项目,艺术教师承担创意设计工作,计算机教师攻克技术实现方面的难题,管理教师则规划市场推广的路径,最终形成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
二、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 TPACK 能力框架审视当前艺术类高校教师队伍,可以发现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时,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短板与机制障碍。
(一)教学前沿认知视角不足
科学信息技术迭代呈现日新月异的态势,数字化进程已深刻改变艺术的呈现方式与表达载体,高等艺术教育本应引入先进数字技术革新教学,然而教师的 TK 与 TCK 知识更新滞后,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未能形成契合时代发展的教学认知框架。一方面,教师对学科前沿成果的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捕捉学术最新动态,难以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纳入到教学设计中。二是将行业前沿信息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存在系统性认知整合能力不足,无法构建起将前沿知识融入到课堂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交互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前沿理念成为行业主流时,教师对这些理念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背后的设计逻辑与实践方法,便无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与之匹配的设计思维。
(二)跨学科协作机制性缺陷
跨学科协作过程中 K 知识中不同知识要素,尤其是来自不同学科的 CK 和 例如,艺术学科侧重感性表达的创 直接影响协作效率。另外,制度层面的制约 在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关键 性失衡,有限的经费、设备等资源多 运行缺乏成熟机制,临时组 制与利益分配制度,也会对协作成效构成实质性影响
(三)科研与资源层面结构性矛盾
一是高校科研活动中 存在结构性失衡与转化机制缺位 反映出资源分配及价值导向的问题。一方面,科研成果集中于传统艺术领域, 融合领域倾斜。新兴领域资金需求大,研究成本高, 传统评价体系量化认可。同时,高校在科研激励分配制度上未 积极性,即使开展相关研究,也因资金技术等问题而难以深入 务效能未充分释放,教师缺失与社会产业链接的渠道。比如教师设计的数字化方案没有和文旅企业、电商 台建立合作渠道,只能作为案例存在。
二是高校数字化资源存在“ 南设 轻应用”现象 高校常常 巨资购置大量数字化资源、搭建数字化平台,却往往忽视其实际使用率 激励机制,教师往往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多数设备仅用 研创作中。这种现象的产生,方面源于建设与应用的衔接机制缺 分结合教师的教学需求与艺术创作特点,导致资源与实际应用场景 校往往将资源的数量、设备的先进程度作为数字化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 率 、 果等却缺乏有效的跟踪与考核。
三、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具
(一)深化课改提升基础能力
高校构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从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四个维度发力。核心目标是重构课程内容,直接服务于学生和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第一,程设计要突破单一学科局限,依据不同艺术专业特性嵌入与科技相关的课程: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AI辅助视觉创意”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开设“虚拟空间交互设计”课程,以此实现艺术与科技课程的有机融合。第二,在内容安排上采用艺术思维主导、科技手段赋能的模式,推动传统艺术制作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例如,在“数字雕塑与3D 打印”课程中,既保留传统泥塑对创作灵感的激发作用,又融入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内容。第三,教学方式要注重实践操作与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类科技工具和设备开展创作。例如“全息影像表演设计”课程中,学生要实际操作全息投影技术,结合动作捕捉设备、音乐节奏算法等完成虚拟角色与真人的同步演出。最后,评价机制要兼顾艺术表达与技术应用,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创意和审美效果,也应考量其对科技工具的运用能力及技术与艺术的协同程度,从而综合评估学生在艺术与科技融合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三)推行多元化师资培训
高校师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要从培训主体、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方面推行多元化师资培训模式,综合提升教师 可以是校内的校内教务处、二级学院或校外行业专家、科研机构学者等外部资源。在培训 融合渠道,教师可以自主选修线上数字技术系列网课,线下组织教师开展项目实训、跟岗学习。 培训内容聚焦“艺术+科技”的融合需求,涵盖数字技术操作的同时,包含跨学科教学方法,明确分为技术工作坊(TK)、跨学科教学法(PK)、以及融合示范案例研讨(TPACK)三大模块,实现分层次、针对性提升。
(三)实施数字技术补课计划
教师发展中心要围绕“数字技术”专题有组织地开展面向不同教师群体的老师开展在职培训,集中攻坚教师的技术知识(TK)短板,构建系统性、针对性的补课计划。按教龄、专业方向和数字技术基础分层分类培训,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前沿技术并能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种子教师”,形成示范效应。采用“理论学习+ 实战演练”模式,邀请专家讲座,依托平台开展实操训练。联动企业资源,安排教师驻训,参与实际项目。同时建立跟踪反馈机制,保障计划实效性。
(四)推进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
伴随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类企业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由此构建了多元主体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中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团队联合企业共同研发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例如,共同开发 NFT 数字藏品、为 VR 影视项目提供概念美术、利用 AI 进行传统纹样的再生设计等,完成“高质量”产出。以校企协同的方式,与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艺术+科技”融合的项目研发,为企业进行数字文创产品,或参与城市空间的艺术化改造,既为企业解决了文化创意性难题,又为社会带来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公共空间。同时,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挂职艺术机构进行行业浸润,通过为美术馆策划公益展览,为文创公司等机构提供创意咨询,跟踪新业态运作模式,在实践中把握市场方向,紧跟一线反哺教学。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1] 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制度建设、资源支持、文化营造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制度建设
艺术类高校可以从培训制度、 践制度 科研制 证教师 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的提升。 是确立常态化、 科技”融合培训,如新媒介艺术创作、 师实践锻炼制度,要求教师每年到 制度,通过制度设计激发 团队协作给予政策支持与成果 价体系,如联合开发的艺术品 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 的数字艺术作品、参与社会文化项目 科研经费奖励、荣誉称号等激励。
(二)资源支持
高校可以从技术、平台、资金三方面提供资源支持。 是技术保障。学校联合企业引进或开发数字技术应用,根据各学院艺术创作与数 例如 VR 艺术创作套件、3D 建模软件等标准化工具,能够为教师提 为教师的教学教研提供支持。二是平台保障。搭建学科资源共享 学生的艺术作品通过产学研用体化平台真正落地,以最便捷最快 作品的落地转化,为文化产业提供服务。三是资金保障。设立跨界研究的专 优先支持 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的科研活动。
(三)文化营造
文化营造是教师发展过程中隐性驱动力,其核心是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增强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促进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追求专业进步,形成有凝聚力、成长力、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一是价值共识的塑造,通过持续的理念引导,让“终身学习”、“创新教学”、“协同共进”等观念成为教师群体的共同追求。二是情感支持的构建,关注教师的职业体验,通过设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进步轨迹、举办“教育叙事分享会”倾诉职业感悟等方式,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缓解职业压力,增强职业归属感。
综上所述,当前新质生产力为艺术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艺术类高校需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以TPACK 理论为科学指南,从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数字技术、校企合作等维度提升教师能力,并通过制度建设、资源支持、文化营造方面切实有效地进行保障,为培养更多契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新兴艺术人才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养邑 , 马婷婷 .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12):3-8.
[2] 赵其波 , 刘紫瑄 , 刘子超 . 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路径研究 [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17(02):82-89.
[3] 宋萑 , 詹祺芳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态重构与实践路向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5,45(06):76-94.
[4] 韩振峰 , 赵晓莹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探析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5,(06):4-
10+2.
[5] 刘婷婷 , 李洪修 .TPACK 下国际中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内在逻辑、问题审视与提升路径 [J].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64(05):98-105+155.DOI:10.15991/j.cnki.411028.2024.05.013.
[6]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N]. 人民日报 ,2023-09-10(1).
[7] 习近平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N/OL]. 中国政府网 , 2024-02-0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192.htm.
[8] 周文 , 叶蕾 .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 [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02):17-28.DOI:10.cn33-1337/c.2024.02.002.
[9] 周倩 . 重构艺术边界:科技重塑艺术的本体与价值 [N]. 江苏经济报 ,2025-07-04(T05).
[10] 马丽丽 , 孙堇 . 新文科背景下“艺科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盐城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版 ),2024,37(06):99-102.
[11] 黄群慧 .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J]. 智慧中国 ,2025,(05):28-29.
此篇论文为【课题项目】2025 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2025-3058) 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张海英(1980—),女,湖北襄阳人,副教授,泰国格乐大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大学生美育、跨文化研究及教育心理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