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法治内容教育的生活化情境构建研究
宋彦红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中学
一、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抽象、枯燥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生活化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中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分析其现状、实施策略及价值,以期为提升法治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仍采用“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单纯讲解法律条文和概念,缺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机械记忆,难以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一些教师只是罗列消费者的权利和商家的义务,学生被动接受,却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网购伪劣商品等问题时该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不高,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不佳。
三、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如校园纠纷、网购问题、交通规则遵守等,也可以是社会上的热点法律事件。
在讲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播放行人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的视频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违反规则带来的危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闯红灯行为违反了什么规则”“这种行为可能带来哪些后果”等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规则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增强对规则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二)开展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活动
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是生活化情境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消费者、商家、法官、调解员等,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法律的运用和实践。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中,教师设置“网购伪劣商品维权”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消费者、商家和调解员。消费者要陈述自己的遭遇和诉求,商家进行回应,调解员则从中协调。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维权的流程和方法,如“12315 投诉”“协商和解”等,同时也能体会到不同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链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系列有逻辑性、层次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链的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在讲解《尊重他人》时,教师呈现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引发争吵的案例,然后设计问题链:“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尊重他人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尊重他人”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出发,深入思考尊重他人的内涵和重要性,将尊重他人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生活化情境教学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中,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运用过程,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懂得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这种实践体验能够使学生将法治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法治实践能力。
(三)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化情境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通过选取生活案例、设计问题链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五、结论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开展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链等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殷翠云,江舟,陈美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J].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2023.
[2] 张桂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