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袁巧巧
惠州市机关幼儿园
引言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和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要“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家园协同与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内涵
家园协同系指幼儿园与家庭,基于共通的教育目的,经由平等交流、紧密协作与资源互补,共同承担育教职责,合力推进儿童发展的合作机制。核心在于消除家庭间的隔阂,促进教育观念、资产及技术的整合协同。幼儿园班本化课程是以班级为核心单位,基于该班级幼儿的特定年龄特征、兴趣与成长需求,综合考量班级内的教育环境、教师能力、以及与家庭、社区的互动资源,对既有国家与地方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造与个性化执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它注重课程的动态生成、促进互动参与与确保活动适用性,旨在更有效地适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探讨家园协同参与幼儿园班本化课程建设所面临的实际挑战
( 一 ) 家园教育理念存在差异性。
幼儿园教师普遍接受过专业培训,其教育理念侧重于促进幼儿全面成长、重视过程体验以及支持个性发展。某些家长因传统教育观念的作用,可能更加侧重于子女获取知识与技能,例如识字与计算能力的发展,对班本化课程中倡导的游戏化学习及探究式学习模式缺乏深入理解,甚至持有质疑态度。理念分歧导致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目标与价值观上难于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合作效能。例如,实施 " 自然探索 " 主题课程期间,教育者指导儿童观察植物发育,记录其演变过程,旨在增强其观察技巧与责任意识。一些家长认为此类活动缺乏实质教育意义,偏好让子女专注于习题练习,这导致了与活动组织者间的认知差异,进而影响家长的参与热情,并可能引发抗拒态度。
( 二 ) 家长参与课程的深度不足
目前,家长参与班本化课程的方式较为单一,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如参加家长会、开放日或协助准备材料等,而在课程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实施决策等关键环节参与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部分教师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义和能力认识不够,认为课程建设属于专业范畴,家长只需配合辅助性工作,未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家长因工作繁忙或缺乏相关教育知识与技能,难以有效参与核心环节;机制层面缺乏有效的激励与引导,难以调动家长深入参与的积极性。
( 三 ) 家园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有效的沟通是协同的基础,但实践中家园沟通机制仍有待改进。现有沟通多以教师向家长单向传递信息为主,如发布通知、告知事项等,缺乏充分的双向交流,家长的意见往往难以表达和受到重视。沟通内容多集中于幼儿日常表现、活动安排等事务性话题,对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实施进展及幼儿的深度参与过程沟通不足。沟通时机也多是在出现问题或需要家长配合时才进行,缺乏常态化、及时性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例如,教师若未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课程中的特殊表现或兴趣点,家长就很难全面了解情况并在家中予以配合;反之,家长在家中发现的幼儿发展动向或问题若未及时反馈,教师也难以据此调整课程。
三、探索家园合作构建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的实践路径。
( 一 ) 凝聚共识,革新理念,深化共育理解。
一致性为协同的基础。幼儿园需着力向家长传达科学育儿理念与课程价值观,旨在使家长认识到班级本位课程的重要性。可定期组织家长讲座、教育研讨会议邀请了教育专家及资深教师,重点探讨幼儿发展特性与班级本位课程理念,通过具体实例解析概念。通过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分享富有感染力的课程故事及幼儿学习瞬间,间接传达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应展现真诚,尊重家长的实践经验与观点,主动接纳其意见与建议。在课程规划初期,组织家长会议,旨在阐述课程设计概念,并收集家长反馈,以确保家长视其为课程发展不可或缺的合作方,从而提升其认同度与参与积极性。
( 二) 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
建立开放、多样的高效沟通途径极为重要。在传统家长会、基于家访与电话沟通的传统方式,应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如创建班级微信群、QQ 群或采用家园共育 APP 平台,以即时传递课程动态、活动影像及教育信息,确保家长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为提升沟通效率,应强化双向互动机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家长意见箱以接收反馈,实施满意度评估,并积极搜集家长的意见。在课程执行期间,定期举办小型家长会议,旨在促进家长分享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及对教育活动的见解。
( 三) 深化参与:设计多样化活动平台
提升家长参与深度,需设计丰富且有意义的参与形式。“家长助教”是一种有效发挥家长特长的方式。可根据家长的职业、兴趣,如医生、厨师、园艺师、手工艺人等,邀请其参与组织相关活动,如健康课堂、美食制作、植物探索、手工活动等,让家长在贡献专长的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同时为课程增添活力。亲子活动是延伸课程至家庭、深化家长理解与参与的重要桥梁。可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亲子任务或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社区调查、环保行动等,让家长在参与中亲身体验幼儿的学习方式,增进亲子情感。例如,在“环保小卫士”主题下,组织亲子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或种植活动,在实践中共同培养环保意识,效果显著。
四、结论
家园合作共建幼儿园班级课程体系,乃提升早期教育品质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之必要策略及实践途径。面对理念差异、面对参与度低、交流障碍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实际挑战,通过聚合教育共识、优化沟通途径、设立促进深度参与的互动平台、统筹家庭与学校双方优势资源、构建动态评估反馈体系等策略性实践,可以显著打通家园合作的瓶颈,最大化地汇聚教育合力,进而增强班级本位课程的针对性与成效性。实证显示,该深度协同模式不仅扩充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促进了幼儿在多方面的发展,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并改善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 虞永平. 幼儿园课程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