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创新研究
李强
中原工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一、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正在重塑高等外语教育格局。2025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塑造“智能 +”高等教育新生态[1]。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在多模态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生成等方面的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赋能和创新机遇。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从人机协同向人智协同的新阶段演进。这种演进不仅改变了教学环境和工具,更重新定义了教师、学生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结构。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实践表明,AI 技术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已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正在重新定义外语教育的形态与边界。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与面临挑战,为未来外语教育发展提供学术性思考和前瞻性建议。通过梳理当前研究成果和创新案例,探索人机协同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能方向,为推动AI 时代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框架
(一)人智协同教学模型
传统混合教学系统采用七要素模型,包括教师、学生两个主体要素,教学环境一个环境要素,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过程要素。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引入了第八个要素——AIGC 智能体,从而形成了人智协同教学系统八要素模型[2]。在这一模型中,AIGC 不仅是一种工具或环境,更是一种具有拟主体性的教学要素,与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三元协同关系。
在这一框架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核心从“人机协同”转变为“人智协同”,AIGC 智能体承担了多种角色职能:作为知识呈现者,它能够动态生成和适配教学内容;作为个性化导师,它提供一对一的学习指导;作为情感陪伴者,它能够识别和响应学生的情感状态;作为评估专家,它实现精准的学习监测和反馈。这种多元角色使得AIGC 智能体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教学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和结构模式。
(二)三元主体结构与多维赋能体系
在人智协同教学模型中,教师、学生和 AIGC 智能体形成了稳固但异构的三元主体结构。三者的权重关系根据 AIGC 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动态调整,可分为三种模式:“人主智辅”模式中,教师主导教学进程,AI 提供辅助支持;“人智平行”模式中,教师和 AI 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人辅智主”模式中,AI 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教师提供辅助指导。
基于三元主体结构,人工智能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构建了多维赋能体系:在技术赋能层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提供基础能力支持;在认知赋能层面,通过智能导航、知识图谱、思维激发等工具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在情感赋能层面,通过情感计算、虚拟陪伴、激励反馈等机制增强学习体验;在伦理赋能层面,通过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公平性保障等措施确保负责任的技术应用[3]。
这一理论框架为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概念基础,也为设计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其核心在于通过人智协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既发挥 AI 技术在个性化支持、即时反馈、资源生成等方面的优势,又保留教师的情感关怀、价值引导、创造性教学等人类独特优势。
三、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个性化学习支持与自适应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英语学习提供了可能。通过智能诊断与反馈系统,AI 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和学习难点,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例如,江西工程学院开发的“基于 DeepSeek 大模型的 AI 课程助教助学平台”,集成了 AI 一键生成 PPT、教师克隆数字人、课程智能体答疑等创新功能,为教师减负增效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成电智学”空间提供了本地强大算力支撑,丰富的大模型选择,到多样化的 AI 教学应用一站式服务,深度嵌入了高校教学全流程[4]。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 AI 备课、AI 教案等工具实现智能辅助备课;在课中,教师可以用 AI 助教调取教学资源;在课后,老师可以使用 AI 出题、AI 组卷来辅助进行课堂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掌握。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使个性化学习从概念变为现实。
(二)情境化语言教学与虚拟实践环境
AI 技术通过创建真实语境和虚拟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AI 可构建跨文化交际的虚拟场景(如国际会议、节日庆典),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5]。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AI 英语 GO”口语对话机器人,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双向互动的学习体验,在《实用商务英语》课程中,学生可以与AI 老师进行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获得即时反馈,从而提升他们的商务语言能力。数字化转型下的高校英语课程优化探究指出,高校可以“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作用,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如在虚拟环境中营造海外多种生活场景,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点餐对话、商务会议、医院问诊等虚拟场景进行英语练习实践”。这种情境化学习体验弥补了传统课堂中真实语境不足的缺陷,使学生在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交际能力。
四、挑战与对策
尽管 AI 技术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在技术应用方面,通用大模型在教学场景中存在知识幻觉、答案泛化、专业深度不足等痛点。AI 生成的内容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模板化和幻觉(hallucination),影响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这些问题,江西工程学院采用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创新性地采用 RAG( 检索增强生成 ) 技术,构建覆盖全校 100 门核心课程的专业化课程智能体集群,有效解决了通用大模型在教学场景中专业精度欠缺、答案泛化空洞、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这种垂直领域的专业优化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其次,在教师发展方面,许多英语教师数字素养不足,难以有效整合 AI技术进入教学过程。针对这一挑战,数字化转型下的高校英语课程优化探究提出:“高校可定期开展教学培训,邀请数字技术领域专家学者担任教学培训讲师,将数字技术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教师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掌握制作英语教学视频等技能,有效提升英语教学质效”[6]。
五、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外语教育的生态和范式。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情境化语言实践、交互式学习体验和动态教学评估等路径,AI 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诸多痛点,实现了从“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精准教学”的转变。基于人智协同八要素模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探索,为理解和推进智能时代外语教学提供了概念基础和方法指导。
展望未来,AI 技术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融合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伦理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发展,英语学习将变得更加智能和自然,无限逼近真实的人际交互体验。另一方面,随着对技术伦理和人文关怀的重视,AI 赋能英语教学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福祉,避免技术至上主义的陷阱,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良性互动。
总之,人工智能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融合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领域。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技术创新与教育理念的协同演进,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人性化的外语教育生态,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外语人才提供强大支持。这不仅关系到英语教学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UNESO. AI 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 [R].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
[2] 易凯谕 , 韩锡斌 . 从混合教学到人智协同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下的教学新形态 [J]. 中国远程教育,2025, 45(4): 85-97.
[3] 沈书生 ,& 祝智庭 .ChatGPT 类产品:内在机制及其对学习评价的影响[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23(4),8-15.
[4] 姜馨然 .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路径探索:从传统模式到协同创新的转型 [J]. 现代英语,2024, 22(11): 65-67.
[5] 曹培杰.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2018,10(8), 121-128.
[6] 祝智庭 , 彭红超 ,& 雷云鹤 . 智能教育: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 [J]. 开放教育研究,2018,42(4),13-24.
[
作者简介] 李强(1983 -),男, 河南开封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