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低压配电保护中的改进

作者

雷鸣

220104197111225231

引言

低压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高压输电电能分配至各类用户的关键任务,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然而,随着电力负荷的不断增长以及分布式电源、大型电力电子设备等新型负载的接入,低压配电系统的运行环境愈加复杂,传统的保护手段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快速响应、精确保护和智能管理的需求。传统低压配电保护依赖熔断器、断路器等机械保护元件,其动作速度和故障选择性受限,难以应对瞬时过电流、谐波干扰及复杂短路故障等问题,且人工巡检和维护工作量大、效率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低压配电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时监测、智能控制和远程管理,实现系统故障的快速识别、隔离及恢复,从而显著提升系统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因此,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低压配电保护中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低压配电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低压配电保护主要依赖熔断器、空气断路器和过载继电器等机械及电磁保护装置,其主要功能是切断过电流、短路和接地故障,以防止设备损坏和火灾隐患。然而,这些传统装置在现代配电网络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保护动作时间相对较长,对于瞬态故障或高频脉冲故障无法快速响应,容易导致故障扩展或设备损坏。其次,保护装置的选择性较差,在多点分支网络中容易出现误动作,影响供电连续性。再次,传统设备缺乏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能力,故障原因无法快速定位,需要人工巡检和判断,增加了运维成本和时间消耗。此外,随着新能源分布式接入和非线性负载增加,系统谐波干扰严重,传统机械保护装置无法对谐波引起的异常电流进行有效判断,容易误动作或延迟动作。综合来看,传统低压配电保护在现代配电系统中的适应性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低压配电保护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传感器、智能开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智能继电器以及监控软件实现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全面管理。首先,智能开关设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精度。这类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电流、电压、功率因数以及电能质量指标,并通过内置逻辑判断故障类型,实现快速断开故障线路。智能开关还具备通讯功能,可将监测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其次,继电保护的数字化改进通过微处理器技术实现多功能融合,将过流、过载、接地故障等多种保护逻辑集成在单一设备中,不仅提高了保护选择性,还增强了系统对复杂故障的识别能力。此外,数字化监控系统通过集中数据采集、实时分析和可视化管理,实现对整个配电网络的状态监测、故障定位及趋势预测,从而为运维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引入了智能故障诊断算法,包括基于模型的故障预测、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使系统能够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自适应调节,降低故障发生率,提升系统稳定性。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改进低压配电保护的具体措施

针对低压配电系统存在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是采用智能化断路器和配电保护终端,对每条支路进行实时电气量监测,并结合逻辑控制实现过流、短路及接地故障的快速隔离。其次,引入数字继电保护,将传统电磁继电器替换为微机继电器,可实现多功能保护逻辑和可编程动作时间,提高保护的精确性和选择性。第三,建设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通过 SCADA 或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配电网络的状态采集、故障报警及趋势分析,并通过远程操作进行快速切换和恢复供电。第四,应用智能算法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模式识别、故障预测及自学习优化保护参数,使系统能够在复杂运行环境下自适应调节,实现对瞬态故障和谐波干扰的有效应对。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推动了与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的深度融合,通过协调控制,实现对低压配电网络的全局优化调度,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低压配电保护中应用效果分析

经过实践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低压配电保护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首先,系统响应速度明显提高,智能开关和微机继电器能够在毫秒级内识别故障并切断故障线路,有效减少设备损坏和电气事故风险。其次,保护选择性和精度显著提升,通过数字化逻辑和智能算法,系统能够准确区分过载、短路及谐波干扰等多种故障类型,减少误动作的发生。同时,远程监控与管理提高了运维效率,运维人员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了解配电网络状态,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指导现场处理,显著降低人工巡检和停电时间。电气自动化技术还优化了系统运行策略,通过故障预测和负荷调度优化,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经济性。此外,智能数据分析为低压配电系统的长期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通过对负荷增长趋势、故障规律和设备健康状态的综合分析,为未来改造和扩容提供依据。综合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改善了传统低压配电保护的不足,还在系统智能化、稳定性及运维管理方面带来了革命性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低压配电保护中的应用为提升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运维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开关、数字继电保护、集中监控系统以及智能故障诊断算法的引入,不仅解决了传统机械保护装置响应慢、选择性差和缺乏远程管理等问题,还实现了对复杂故障的精确识别和快速隔离。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低压配电保护将朝向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深度融合多种技术手段,配电系统将实现自主调控、主动防护和自愈能力,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率。低压配电保护的智能化改进不仅是电力系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现代社会安全稳定用电的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谢炜 , 刘洋 , 宋江红 , 等 . 江苏省农业电气设计标准的低压配电装置及保护部分之解读 [J]. 电世界 ,2024,65(03):36-39.

[2] 刘强 . 承接台区柔性互联的“光储直柔”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方案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24.DOI:10.27352/d.cnki.gylgu.2024.001903.

[3] 徐寒 , 朱三立 , 张腾飞 , 等 . 低压配电系统剩余电流保护与重合 闸 逻 辑 组 合 优 化 方 法 [J].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2025,59(07):901-911.DOI:10.16183/j.cnki.jsjtu.2023.438.

[4] 张春香 , 耿丽恺 , 刘芳义 . 智能技术在低压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 ,2023,52(12):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