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作者

廖攀

长沙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0

一、引言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等特点,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传统的高校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高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能力,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有效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优化高校地理教学内容

2.1 整合多元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可快速整合海量的地理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和智能搜索算法,能够从互联网上抓取最新的地理研究成果、地理现象的实时报道等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时,人工智能可以收集到世界各地关于气温变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最新数据和相关研究报告,并将其整合为直观的图表、动态图像等形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对各类地理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将不同来源的地理数据进行关联和分析,生成综合性的教学资料,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2.2 生成个性化教学材料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偏好,人工智能能够生成个性化的教学材料。利用学习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课堂互动表现等,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薄弱点。对于在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章节理解困难的学生,人工智能可以为其推送针对性的动画演示、详细的知识点讲解视频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此外,还能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定制符合其专业需求的地理教学内容,如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与地理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相关的案例和数据,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重点呈现城市地理、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新的地理现象、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能够实时跟踪地理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对学术期刊、科研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一旦有新的地理研究成果发表或重大地理事件发生,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迅速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教学素材,并推送给教师和学生。当发现一种新的地质构造理论或某地区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时,人工智能能及时为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最新情况,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让学生接触到最鲜活的地理知识。

三、人工智能创新高校地理教学方法

3.1 智能辅助教学

利用智能教学系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自动生成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时间分配等。在课堂教学中,智能教学系统还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通过摄像头捕捉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信息,分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状态等,当发现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时,及时提醒教师调整教学节奏或采用更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此外,智能教学系统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推荐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以及相关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3.2 虚拟仿真教学

地理学科中的许多内容,如地质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等,由于受到时空限制,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和体验。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地理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探索地理现象。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如穿越到远古时期的地球,观察板块运动和生物演化;或者深入海底,了解海洋地形和海洋生物的分布。在虚拟仿真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操作虚拟设备,进行地理实验,如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3.3 互动式教学

人工智能为高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借助智能教学平台和移动应用,教师可以开展在线讨论、小组协作学习、知识竞赛等互动活动。通过智能问答系统,学生可以随时向系统提问,获取即时解答,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智能教学平台还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自动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为教师提供详细的学情分析报告,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地理教学游戏,将地理知识融入到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结论

人工智能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在应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学生的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同时,教师要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筛选,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地理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变革。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 李红梅 .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0, 30(5): 12-18.

[2]. 刘洋 , 张磊 .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 [J].电化教育研究 , 2021, 42(3): 45-51.

[3]. 陈静 , 赵志刚 .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地理科学进展 , 2019, 38(7): 1023-1030.

[4]. 吴晓波 , 周婷婷 .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探析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2, 41(2): 78-84.

作者简介:廖攀(1995.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湖南衡阳,研究方向: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