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

高旭东

鸡东县永和镇学校 158222 158222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农村初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良好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由于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一些不同特点。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在农村条件下营造既有特色又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群策群力,布置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一)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

1. 情感联结力。温馨的教室环境会给农村学生带来亲情的满足感。很多农村孩子因为父母长期打工等原因造成亲情缺失,布置温馨的教室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增加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进而更愿意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2. 新课程教育资源的补充。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班级资源精心布置可以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资源,通过教室张贴知识、优秀学生的创作等,给学生提供更多途径,拓宽视野,弥补因为资源不足而带来的局限性。

(二)群策群力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的方法

首先,因地制宜,新课标确定主题班会的主题,如以农村特点确定布置主题,比如以“乡土风情”为主题,让学生收集家乡的照片、农作物标本、民间手工艺品等布置在教室中,一方面体现农村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布置教室“田园书香”为主题,让学生布置教室时体现浓郁的自然和文化气息,可以摆放一些学生自己种养的花草,并设置图书角,摆入适合农村孩子读的书本,可以是有关农业的科学知识、文学的名著等。

其次,新课程全员布置: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布置班级。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工,有画画的同学负责设计有关主题的壁画,比如农村的丰收图景;有手工特长的同学负责制作一些手工制品,比如利用秸秆编织小动物;能写的孩子写篇介绍家乡的或者读书心得体会的文章,张贴于班级展示区域。教师在这个阶段充当引导者与协调者的角色,以确保布置能够有条不紊。

新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农村初中有限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如用废弃的木板做展示架,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作业、优秀绘画作品等;用旧纸箱制作图书收纳盒,整理图书角的书籍。还可以请家长和社会的力量支持,如请擅长书法的家长来给班级书写励志标语,邀请村民给教室捐赠一些有农村特色的东西。

二、激发主体意识,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意义

1.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农村初中培养农村学生活性自主意识,能使学生掌握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农村学生大多习惯于依靠教师和父母,在班里进行班干部、组长选拔的时候,可以掌握自己的自制力、制定自己的规划,为今后独立生活和学习做好准备。

2. 新课程增强责任意识。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时,会增强对班级事务的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

(二)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的策略

1. 新课标协商制定班规。指导全体同学民主协商修订和完善班规。先让学生讨论班里有什么不合理现象需要制订班规来约束,例如教室课堂纪律、做值日、迟到、早退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建议班规,接着总结形成全班班规。在修订班规时,考虑班规制定的合理性、可执行性,例如针对部分农村学生早晨外出较晚而常有迟到现象等,制定严格而细致的考勤班规,对部分农村地区学生因路途距离较远等特殊情况适当设定弹性机制。

2. 新课程多种岗位。按照班级需要设置各种管理岗位。在常规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设置几种特色岗位,比如“田园小卫士”负责维护班级种植园的植物生长,“乡土文化宣传员”负责收集和传播乡土文化知识等。学生在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岗位,了解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岗位内容,定期岗位轮流,让更多学生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

3. 新课程监督和评价体系。形成完备的新课程监督和评价体系。从班级设立监督小组,由不同小组选出的学生监督小组成员,来监督和检查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每周召开一次总结汇报会,对做的好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对违纪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管理的评价会,对学生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等形式的全面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开展集体活动,打造班级精神

(一)集体活动对打造班级精神的作用

1. 新课程凝聚班级力量。集体活动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了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们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能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

2. 新课标践行积极精神面貌。借助文艺汇演、竞技体育竞赛等方式展示农村学生的才艺、风采,积极践行学生的向上精神风貌,改变外界对农村学子的印象。

(二)开展集体活动打造班级精神的途径

1. 根据农村特色渗透学科活动。结合农村实践组织学科相关团体活动。在语文课堂组织“乡土文学作品大赛”,让学生写一些以家乡的人和事为主题的小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比赛,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熟悉程度。在生物课堂上开展“种植农作物实践活动”,由各个学生小组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把数据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探究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勤奋学习、敢想敢干的班级学习氛围。

2. 以新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如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敬老爱老等活动。在农村环境整治活动中,同学们分成小组参与对村庄道路、河道等地的清洁工作,宣传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在敬老爱老活动中,同学们定期陪村里的孤寡老人聊天,为他们打扫房间,为他们表演节目,在此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爱老敬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一个充满爱心、富有社会责任心的班级。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发挥农村特色优势,不断探索和创新,让班级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农村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叶澜 . 教育概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