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

林文凤

漳州市湖滨小学 福建漳州 363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对体育课提出新要求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核心素养体系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三个关键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重技能传授、轻素养培养”的问题:课堂主要是单一的技术练习,学生是被动地模仿出来的;“学”与“练”之间缺少联系,零碎地掌握技能;“赛”只是作为偶尔的课堂点缀,在技能的运用上并没有成为一个载体;“评”多集中在结果性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性的成长。这种模式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价值,更无法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地。

2.“学练赛评”融合价值

“学、练、赛、评”一体化以“素养培育”为中心,集“学习技能”“强化练习”“比赛应用”“多元评价”于教学全程,“学”为基础,指明技能目标和应用场景;“练”为强化,制定分层任务增强技能;“赛”为检验,在真实的情境下应用技能;“评”为导向,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并对学习路径进行指导。四者互为支撑,形成闭环,既使学生能“学练”中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赛评”中拓展知识技能,在“赛评”中加深理解和掌握,促进“技能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内化”逐步达到更高水平。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练、赛、评”一体化建设之路

(一)以“学”为起点,锚定素养目标

改变以往“老师教授——学生模仿”的方式,将“学”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篮球运球”的学习,不再是告诉学生“重心低、频率快”,以书本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视频中创设让学生看到比赛中运球突破防守的动作情境——“如何在比赛中突破防守运球”。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去探讨:“防守时会封死对方的去路,这运球过程中要怎样做?”这样通过让“学”生带着应用的目的来“学”技术,就既有掌握技能,又达到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目的。

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设定学习目标:“学”要基于各学生的学习起点,基础层次设置“带球不丢球”任务;高级层次设置“变向运球流畅”任务;提升层次设置“带球结合急停急起”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上做到“学”中有成。

(二)以“练”为桥梁,强化技能迁移

其“练”要把学生从“被动重复”变为“主动应用”,将分层练习与情境融合作为技能内化的主要路径,以篮球运球为例:

基础练习时,“运球绕标志桶”“双人原地互传运球”,巩固动作规范,纠正重心过高、手型不对的问题。

接着增加“防守干扰下的运球”(即同伴轻拍自身手臂进行干扰)与“运球后的衔接传球”的任务,让学生们将技能组合在一起,并且通过相似的情景来进行模拟比赛。

最后是综合练习阶段,通过设置“运球突破后投篮”游戏,把孤立的运球技术练成“突破—终结”的完整运动链,再准备“赛”的接力棒交接任务。

为了避免机械重复,在练习之后让同学们自评“刚才运球躲避防守了吗?”“衔接传球有没有哪里不顺?”等,使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对技术应用进行反思。

(三)以“赛”为载体,激活素养应用

所谓“赛”,是检验学生学练效果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阶梯式竞赛情境,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赛”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

低阶比赛: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开展运球接力比赛(对比运球的速度和稳定性)和3V3 无防守投篮比赛(减小压力)。

中阶比赛:面向进阶层学生开展“半场 3v3 简易赛”,但允许部分防守方式存在,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做到防守时应用变向运球、及时传球。

高阶比赛:面对优良生源,开展“全场 5v5 标准赛”,必须依照完整的赛制和赛规,观察考验学员配合能力、规则意识和抗压程度。

“赛”后不必马上评价谁赢谁输,而是让学生说一说“刚才队友运球被断时,有没有你适时前插的情况?”说一说“防守时有没有站在合理的位置去干扰对手?”将“赛”演变成素养反思的载体,并且不仅仅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技能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体育与健康品德引领技能运用,体现体育的

本质价值。

(四)以“评”为导向,完善教学闭环

突破“教师打分”的单一体系,“评”需要建设一个包括技能、过程和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把运球绕桩完成时间、比赛中传递次数、技能评价等内容,进行“学练赛”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进行技能性评价;再利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后将体育品德也融入到评价之中,重点考察“赛”,即观察学生在比赛中,是否主动配合队友,输球时是否尊重对手,对于裁判判罚是否有接受的意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素养评价。

评估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用“成长卡片”反馈给学生:“你今天的运球比昨天更有决断力了,在于队友配合比赛时,依然忘记了为队友喊战术信号,希望你能做好下一步的学习和训练工作!”

三、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案例背景

以“足球脚内侧传球”单元为例(共 6 课时),我们采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班级共有 46 名学生,运动基础差异较大,其中有11 名学生具备足球基础。35 人没有接触。

(二)具体实施

1. 学的环节:运用“足球比赛中如何快速传递球?”导入新课,然后播放一节足球职业比赛传球片段,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脚内侧传球”要点——触球部位、支撑脚站位;根据学习基础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基础层:能将球传给3米内同伴;进阶层:能传给5 米外指定同伴;提高层:能跑动中传球。”三个层次开展教学。

2. 练的环节:先原地对传,接着移动传标志桶,最后是传完球就跑向目标的位置然后接到球队员的传球跑出来帮助队友创造空当,每一遍之后都让学生相互评价一下,“传球有没有到人脚边?”“给出来空间了吗?”

3. 赛的环节:第 4 课时开展 3V3 传球抢圈赛 (3 人传球,2 人抢截 ), 第 6课时开展5V5 小场比赛( 用脚内侧传球)。

4. 评的环节:通过“技能 + 过程 + 素养”的量表评价,如“传球准确率”“跑位积极性”“是否主动捡球配合队友”等来进行。

(三)成效

85/% 的学生表示“比以前单纯练传球有趣多了”,零基础学生 90% 以上可以在比赛当中至少完成3 次以上的正确传球;单元测试时,“跑动中脚内侧传球准确率”相比于原来传统教学班级的成绩提升了 32% ; 比赛中“主动配合队友”和“尊重对手”的行为占到了 92% ,相比于教学前明显提高。

四、结论与反思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学、练、赛、评”一体化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闭合性的“学习有目标、训练有情境、竞赛有层次、评估有温度”的方式来解决体育课堂教学中“技能与应用之间的脱节”及“教学与素养之间的隔离”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

1. 避免“赛”的功利化,不追求“竞技胜负”,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

2. 评价需“轻结果、重成长”,多用“你今天比昨天更敢传球了”等鼓励性反馈;

3、需要长期坚持核心素养的内化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多单元教学中不断渗透。

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大单元教学”深化实践,让“学练赛评”贯穿学期全程,更扎实地推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