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重过程,抓细节,促落实 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作者

宣绍林

什邡市湔氐小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如何抓好教学质量,又是一个综合而繁杂的系统工程。老子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也是由一个个细节所组成,一所学校只有在教学管理上注重对细节的管理,才能赢得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一、提前规划,促使学校教学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首先,每学期开学初,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学校教研组长工作会,向各学科教研组长反馈上级会议精神,明晰本学年、本学期学校教学管理相关要求和各学科教学管理的具体要求。各教研组长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工作安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紧接着召开全校教学管理工作会,分学科教研工作会,向每位老师传达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相关要求。也让每位教师明晰本学年、本学期学校教学管理相关要求和各学科教学管理的具体要求,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1、建章立制,确保教学管理有条不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抓好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制定出《学校教学管理细则》《学校教学常规月度检查反馈制度》《学校教学常规要求三十八条》……。从制定计划、准备教案、组织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查成绩、分析质量、总结反思八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开展“学常规,找问题,守常规,上层次”活动,要求教师严格执行常规要求,在备、上、教、评、导、测等方面提高质量,上出成效。与此同时制定《教学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其依据于学校行政日常教学巡查、教研组月度工作检查、教学随机抽查情况。作为常规管理细则的刚性体现和完善补充,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障常规教学有效开展,保障常规教学的管理落实。

2、强化听课制度,促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听课评课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切实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动态,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制定《四课活动的要求》“四课活动”----- 即新岗教师合格课,中青年教师优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学习观摩教师汇报课。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实行随机听“推门课”,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备课水平。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听课节数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听课后行政、教研组长及时组织评课环节,期末对教师的听评课情况作统计,并列入绩效考核。

3、注重过程管理,力求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教学常规的精细管理,就是要抓住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紧紧围绕“教学六认真”的基本要求,学校重点抓实了教学过程的以下四个环节,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计划细化,干部下沉

教务处每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教科室主任和少先队大队大队辅导员每人负责联系一个年级组,从始至终参与该年级的教研活动,教学常规检查,学业质量检测评估等工作。积极协调好年级组各科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掌握该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在学校行政会上及时反馈年级组学生情况,共同商量对策和办法。

(2)检查到位,反馈及时

为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学校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督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学督导小组”,每月初对全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教务处非常关注班级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教学常规检查时,重点检查这部分学生的书写质量,作业完成情况。也是通过这一方法倒逼每一位老师,不放弃班上每一名同学。检查后的第二个星期,在学校例会上向全校教师作情况反馈,并责令限期内整改存在的问题。

这一做法打破了以往学期“只检查不反馈”、“你好我好大家好”都做老好人的弊端,让老师们也“红红脸,出出汗”。因为学校出于对学生成长负责,对教师发展负责,客观公正的原则下,老师们对于学校这一做法也非常满意,积极支持。

(3)监控检测,分析客观

学校教务处不仅重视期末质量检测,平时的单元测试也是由年级行政牵头进行质量分析,客观、全面地反思总结各自的课堂教学情况,总结教与学的成功和不足,成绩与问题,用多维度的质量分析,有效地指导和改进了教学工作。

(4)培优补差,及时帮助

学校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缺乏,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落后等情况,每个班级都制定了“一帮一”、“二帮一”的学生结对活动,让成绩优异的同学结对帮助这一部分后进的同学。其次,校长还专门针对部分班级个别作业拖拉的同学,开设了“绿色通道”,校长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这部分同学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这部分同学的作业拖拉现象明显改善了,作业质量也有明显的进步。

(5)紧抓薄弱学科、薄弱年级、薄弱班级

学校根据每学期的质量检测,找出较薄弱的学科、年级、班级,在行政会上商量提升办法。积极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派出学习观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次,在学校教学督导检查,推门听课,教学常规检查等环节,紧盯这些薄弱学科、薄弱年级、薄弱班级,查找问题,及时反馈,促使这些年级、班级班风学风的改善,促进这些同学逐渐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升学习成绩。

三、抓好学校教研、科研工作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有其规律的。因此,抓好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建设,依托教育科研的力量,探讨和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教育科研课题的形式,形成成果,并在全校甚至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重视教学督导、教学视导工作,及时反馈督导、视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以往,学校对于在教学督导、教学视导中出现的问题,总是碍于情面,私下交流。由于反馈得不够及时,老师们也忽视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今,学校对于在教学督导、教学视导中检查出的问题,通常采取的是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开反馈,这也促使教师直面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继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五、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在工作经验上却十分不足,对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学科管理方面则稍显稚嫩。因此,学校十分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每学年初都会开展“青蓝工程”。选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刚入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手把手教他们教学、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新教师在入职一学期后会要求上一堂“合格课”,展示一学期的收获,对于“合格课”不合格的教师,则会要求上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合格”为止。这一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和持续创新,还需要学校在方向上把好航,在工作中抓细节,在行动中促落实。只要坚持做好了教学管理中的每个细节工作,我们坚信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