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性格优势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彭冰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伴随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方面压力的上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愈发突出,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聚焦人类幸福与潜能的学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审视视角和途径,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被看作个体达成幸福与成功的关键资源。就目前而言,大学生性格优势培养相关的研究及实践明显不够,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探寻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培育途径。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对人类幸福和潜能的关注,核心思路在于探讨怎样使个体和群体在心理、情感还有社会层面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塞利格曼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 PERMA 模式,此模型囊括五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幸福感的核心支撑点。积极情绪凸显个体所体验到的愉悦、快乐和愉悦体验,是搭建幸福感的底层支撑;投入指的是个体在做活动时进入到心流状态,完全投入到里面,体会到时光匆匆与内心的充实感;关系聚焦在人际互动以及社会支持,点明友善人际关系对心理正常状态的促进意义;意义体现为个体对生活目标以及价值的思考与理解,发掘生活的意义能提升心理的抗逆力;成就指的是个体靠努力把目标实现后得到的那种成就感,是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标志[1]。

积极心理学还借鉴了性格优势和美德分类(VIA 分类)体系,这一分类体系把人类性格上的优势分为六大类:智慧与知识、勇气、人道、正义、节制和超越,这些性格优势被看作个体收获幸福、获取成就的关键资源。积极心理学强调借助识别并培养这类性格优势来达成目标,个体可以更出色地应对生活里的棘手挑战,提升心理的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同样留意积极心理的干预活动,诸如正念的实践训练、感恩的练习活动和乐观思维的培养,这些做法意在帮助个体构建积极心理态势,增强心理韧性。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性格优势培养路径

(一)自我认知与反思

基于积极心理学所呈现的视角,在培养大学生性格优势的路径范畴, 自我认知跟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所谓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性格、 思可借助回顾和归纳自身的行为经历,再推进深化此种理解, 性格的长处,也可为日后个人成长指引路径。凭借如性格优势问卷 可有条理地考量自己在智慧知识、勇气、人道、正义、节制、超越 性格优势方 的表现水准,此项评估能助力大学生发掘自身核心优势,还可让他们察觉到自己或许存在的潜在能力,于是为后续培育给出支撑[2]。

除了借助标准化工具,大学生还可依靠日常的自我检讨强化自我认知,采用撰写自我反思日记,记载自身在学习、社交、实践等多种场景中的表现与体悟,大学生能进一步洞悉自身行为模式与心理状况,该种反思不仅可助力他们发觉自己性格的优势,还可让他们发觉自己在一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此有目标地去实施调整优化。与导师、同学或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互动,也是自我认知的重要路径,通过与他人互动所产生的反馈,大学生能借由相异视角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收获更为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依托自我认知这一前提,大学生可更进一步地去制定性格优势的培养计划,若发觉自身拥有较强的 “智慧与知识” 优势,可试着投身更多学术探究与创新课题,来进一步凸显这一优势;当发现自己于 “勇气” 范畴比较薄弱,可以主动去试试那些有难

度的事情,逐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二)积极心理干预

积极心理干预是大学生性格优势培育的一条重要路径,关键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大学生创立积极的心理模式,提升心理的韧性,进而更从容地处理生活中的难题,积极心理干预呈现多样形式,有正念训练法、感恩练习法、乐观思维培育途径等,这些方法旨在让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所改变,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水平提升。正念训练是借助聚焦当下这一方式,接纳自身现实的感受与想法,以实现心理状态稳定的干预举措,对大学生而言,运用正念训练,可帮助他们缓解学业压力、焦虑以及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困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定期进行正念冥想为途径,大学生可掌握如何将自己的情绪管理得更好,维持内心的安宁与专注力,如此为性格优势的塑造奠定良好心理根基;感恩练习借助记录并表达对他人的感恩之情实现,提升个体积极情绪与幸福指数,经常开展感恩方面实践的人,较容易体验到满足与愉悦,同时还会体现出更高的社交水平以及更好的人际交往质量。

(三)课程与活动设计

课程与活动的设计是挖掘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关键是借助系统化的课程规划与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现实情境里辨别、 培养且发挥个人性格优势,在课程设计中,高校有机会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如 “幸福心理剖析” 些课程,为大学生讲授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这些课程能助力大学 格优势的定 分类方式,还可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办法与技巧,在 “性格优势与个人发展” 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可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演绎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切实理解各类性格优势的内涵与应用情境,以此强化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3]。

从活动规划角度,高校可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性格优势挖掘工作坊、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性实践等,协助大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发挥自身性格优势,性格优势工作坊借由互动及体验开展,协助大学生识别、强化性格优势的活动形式。在工作坊中,大学生可通过游戏、相互讨论与自我审视等形式,透彻把握自己性格的特点,懂得怎样在不同场景下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例如在 “勇气” 主题研习坊中,大学生可借助模拟挑战与团队协作实现目标,提高自身心理抗压能力与领导能力。

结语:该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全面探究了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培育途径,借助自我觉察反思、积极心理干预以及课程和活动的设计三条路径,大学生有办法有效鉴别、培养并发挥出自身性格优势,由此提升心理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感,这些途径可助力大学生应对学业与生活难题,更有益于他们个人成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后续研究不妨进一步去探究不同性格优势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以及性格优势培养对大学生长远发展形成的影响,此篇文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丽宽.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学生创造力培养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 2025(14).

[2] 胡丽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新丝路, 2024(9).

[3] 秦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