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
李显桂
重庆市巴南区道角小学校400055
一、问题缘起:数字化语境下的语感危机(一)现实困境的数据表征
《2022 年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当前三年级学生每天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大幅减少,由2019年的45 分钟下降到28 分钟,与此同时,短视频的观看时间却增长了两倍以上。这种阅读习惯的变化,正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影响。过于依赖碎片信息,使不少学生在理解文章时仅停留在表面,如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直接认为是“春天来了”,忽视句子背后的情境和情感表达。在写作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频繁使用网络上的流行用语,占比高达58%,缺少对语言本身的思考积累。此外,由于缺乏沉浸式阅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也会受到限制,只有 12% 的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描写出一个200 字左右的场景。这些现象表明,阅读习惯的变化正在削弱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影响其在理解等方面的整体语文素养。
(二)语感培养的学理价值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语言规律的自然把握能力。它不是靠刻意记忆规则得来的,而是在不断听说读写中悄悄建立起来的直觉。研究发现,7 至12 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大脑中同语言相关的区域在这一时期非常活跃,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增强。如果在这一阶段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练习,就能更好地促进这些脑区的协同运作,使语言能力更加扎实。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具备良好语感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信息处理上表现更为出色。同语感薄弱的学生相比,他们的阅读速度平均可提升三成,对文本的记忆保留也更持久,信息提取的效率有明显提高。这说明,语感既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更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模型:“三维四阶”语感培养体系(一)示范朗读:构建语言韵律的具身认知
1. 三维示范模型设计
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声音和情感以及动作三个方面入手,在声音的练习中,教师的重点是提升学生对汉语声调和节奏的敏感度。如,在学习《声律启蒙》时,可经过对比“云对雨”和“雪对风”这两组词,帮助学生感受音节的高低起伏和语言的韵律美,从而增强对汉语音调的感知能力。在情感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情绪的坐标认知,把喜怒哀乐等情感按强弱程度展开分类。如在讲解《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把将“鼻子一酸”这一描写标注为“哀伤、中等强度”,并用轻微的气声朗读呈现出哽咽的感觉,让情绪借助声音自然传递。在动作配合方面,可利用简单的手势增强表达效果,如在朗读《少年中国说》中“鹰隼试翼,风尘翕张”一句时,抬臂可以表现张力,握拳则能突出力量,让语言的气势更有张力。经过这些具体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水平。
2. 四阶训练实施案例
在《月光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阶段引导学生逐步提升朗读表达能力。首先是听读阶段,经过播放名家朗诵的音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在文中标出八个轻重音变化明显的地方,帮助其掌握句子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在进入跟读阶段后,需采用“分镜练习”的方式,把“月光照进窗子”类画面拆解为五个细节清晰的场景,让学生逐句模仿准确还原画面感。其次,在仿读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文中“海浪拍岸”这一部分展开朗读设计,鼓励在表达中加入两种以上语调变化使情境更生动。在最后的创读阶段,教师可开展配乐朗诵活动,以《森林狂想曲》为背景,鼓励学生开展二次创编和个性化表达。最终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准确传达情感,其中还涌现出“露珠在叶尖弹奏晨曲”这样的新颖语句,同步提升语言表达和想象力,这一连贯训练路径,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对语言节奏的敏锐感知。
(二) 修辞积累:打造语言图式的生长基模
1. 分级语料库建设:
基础层: 比喻、拟人(如“荷叶像碧玉盘”、“北风怒吼”)。
发展层: 通感、移就(如“月色流淌着银色的寂静”、“苦涩的回忆”)。
创新层: 陌生化、悖论(如“太阳把影子钉在墙上”、“沉默在教室里生长”)。追踪显示,实验班学生半人均新增修辞表达 127 条,较对照班高 83% 。
2. 沉浸式积累策略: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空锚点法”引导学生把修辞表达自然融入日常观察与各学科学习之中。这种方法可鼓励学生把具体的时间同生活画 面结合,在真实场景中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例如,在校园里观察操场上的梧桐树时,有的学生写下“叶片在风中书写秋天的信笺”, 把自然现象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语言。这种写作方法就会逐渐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表达,在周记写作中,像“晨雾给教学楼披上薄纱”这样的句子出现得越来越多,使用频率提高了七成以上。经过把语言训练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仅能够丰富写作素材,也可以提升语言美感的感知力。
(三)联想拓展:架设语用迁移的认知桥梁
1. 双轴联想训练模型:
历时轴(古今贯通): 由《现代诗二首》“白云的棉花糖”,勾连李白“楚山秦山皆白云”的古典意象。共时轴(多模态转化): 将《海滨小城》文字描述改编为分镜头脚本,配乐《渔舟唱晚》制作有声绘本,实现文、图、声交互。
2. 创造性复现实践(以《草船借箭》为例):
实施“三重改写”:视角改写(以诸葛亮侍童视角叙述,突出细节);文体改写(转化为五幕剧本,强化对话);媒介改写(沙画再现“大雾漫江”配解说词)。此过程催生“箭雨在雾帐上绣出智慧的纹样”等融合比喻、通感的创新表达。
三、实践成效与可持续发展
量化评估数据
参与实验的同学语感核心指标显著提升:
比喻句识别准确率达 92.3% ,较对照班提升37 个百
描写生动性指数从基线 2.89 跃升至4.21。
创意写作新颖度评分增长 54% ,“朝阳从山坳里探出头来,把金线般的阳光绣在晨雾织就的轻纱上”等复合修辞表达占比达41%。
(二) 质性发展案例
典型个案王某:初期仅能写“太阳出来了”;经训练后,能创作“朝阳揉着惺忪睡眼,将金色的纱巾轻轻铺展在苏醒的大地上”等含拟人、比喻、移就三重修辞的表达,语言表现力飞跃。
(三) 生态化发展建议
1. 构建家校阅读共同体: 实施“1+1 亲子诵读计划”,家长每周录制家庭朗读视频,累计收集千余条,形成家校协同机制。
2. 利用智慧教育工具:运用语音情感识别技术,构建朗读AI 评价系统,实时反馈语调、情感等6 项指标。3. 编制校本课程: 开发《语感生长日志》,设置“我的修辞博物馆”、“联想飞行舱”等模块,实现语感发展可视化追踪。
参考文献
[1] 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 中学语文教学, 2016(11):48.
[2]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