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养护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
吴昆泽
罗定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 广东云浮 527200
引言
道路桥梁作为关键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工程品质直接关联着公共安全及经济发展。近些年,伴随工程技术水准的提高,质量管控的理念及手段也持续在革新。本文以工程实际操作为依据,全方位地探究道路桥梁建造过程里的质量管控核心技术,涵盖施工工艺的精细管理、全流程材料质量把控以及构建标准化的检测体系。经由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与信息化管理办法,搭建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旨在为类似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照内容,对于提高我国道路与桥梁建造质量具备重要的意义。
一、道路桥梁施工养护管理措施
(一)伸缩缝养护
伸缩缝作为桥梁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其养护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使用时长及车辆行驶体验。传统的养护办法大多是周期性地更换密封胶,或者清理其中的杂物,通常无法从根源上处理好伸缩缝的持久耐用问题。建议把智能监测和预防性维护结合,借助安装嵌入式传感器来实时监测伸缩缝位置移动变化、受应力情况、密封材料的老化情况。当监测数据超出所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行发出预警,生成维护建议,比如开展局部的修补工作,或者进行材料的更替,以此防止细微的问题发展成为严重的病害。除此之外,可以运用高性能的弹性体材料来替换传统的橡胶止水带,这种高性能弹性体材料具备出色的抗疲劳性及耐候性,可以适应极端的温度改变以及重载交通的长期影响。在施工的阶段,需要对伸缩缝的预埋定位工艺予以优化,保证安装具备较高的精度,降低后期因出现错位状况而引发的磨损类问题。在养护的进程中,还应当定时地对伸缩缝内部堆积的灰尘及碎石予以清理,避免坚硬的物体被卡住,影响到其自由伸缩的功能。与此同时,需要检查锚固螺栓的紧固程度,以防出现松动现象而致使结构发出异常声响或者造成局部的损坏。
(二)加强桥梁检测
桥梁检测是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关键途径,然而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却存在效率低下、主观性强等局限性。鉴于此,可以引入融合多源数据的智能检测技术,全面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以及红外热成像等方法,构建起有关桥梁表观以及内部结构的数字化模型,搭载了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能够迅速捕捉桥墩裂缝、混凝土剥落等病害情况,并且借助图像识别算法自动对损伤的位置及程度予以标注;三维激光扫描可以精准地测量桥梁的线形与变形状况,通过与设计数据对比发现潜在的问题;红外热成像则能够用于识别内部钢筋锈蚀、空洞等隐蔽性的缺陷[1]。构建桥梁健康状况评级体系,把病害的类型、分布的范围以及发展的速度转化为能够评估的指标,为养护的决策供给科学的依据,如针对检测出的裂缝,按照其宽度、长度以及走向实施分类,制定差别化的注浆封闭策略或者碳纤维加固举措。检测获得的数据需要同时录入至桥梁管理信息系统之中,达成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以及预测性的维护,进而提高养护工作的精确性与前瞻性。
二、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办法
(一)精细化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于桩基施工环节而言,钻孔垂直度的偏差,务必要严格把控在不超过1%的范围,借助实时测斜仪对成孔质量进行监测,保证桩基的承载力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于混凝土浇筑阶段,需依据环境温度的不同状况动态性地对配合比作出调整,夏天施工时,入模的温度要控制在不超过30℃,冬天施工时,入模温度则不能低于5℃。利用分层浇筑的工艺方式操作,每一层的厚度被把控在 30-50cm 的范围之内,同时与智能振捣系统相配合,保证混凝土的密实程度能够达到98%以上。
预应力施工需构建起双控体系,把张拉力的误差管控在±3%的范围之内,同时对伸长量偏差进行监测,使偏差不超出±6%,钢结构焊接作业应当严格依照工艺评定方案来操作,将预热温度控制于100-150℃的区间内,让层间温度不高于 230℃。针对特殊部位开展施工时,比如伸缩缝的安装工作,要把纵向偏差控制在±2mm 的范围以内,让横向高差不超过 lmm[2] 。
凭借构建工艺参数数据库以及质量追溯系统,达成对施工过程开展可视化管理的目标。配备专业工艺督导团队,针对关键工序推行全方位的监督工作,保证每一项工艺参数都得到严格的落实。这种精细化的工艺管控手段,能够切实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准,给工程的总体质量提供值得信赖的保障。
(二)全过程材料质量控制
材料的质量是确保道路与桥梁工程项目耐久性及安全性的关键根基,务必构建贯穿全过程、系统化的质量把控体系。在原材料采购工作阶段,需要推行严格的供应商评估机制,要求供应水泥的商家提供全面完整的强度检测报告,保证普通硅酸盐水泥在3d 和28d 的抗压强度能够契合规范的标准要求。当钢材进入施工现场验收时,除仔细核查其质量证明文件之外,还必须开展力学性能方面的二次检验,着重检测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关键的性能指标。
在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管控领域,着重对骨料的含泥量、级配情况予以监控,对于细骨料而言,其含泥量要控制在规范规定的界限范围之内。拌合用水需要规律地检测其pH 值及氯离子含量,保障能够契合标准的相关要求。在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流程里,借助智能温控系统,让集料的加热温度维持在较为合理的区间之中,并且运用红外检测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拌合的均匀程度。
针对桥梁支座、伸缩缝等特殊材料而言,除常规检测工作外,还需耐久性的试验,构建完善的材料质量的档案及追溯体系,对每一批次的材料赋予唯一性的标识,实现从进场到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借助这种系统性的质量管控办法,能够切实保障工程材料品质的稳定性,为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打下坚固的根基[3]。
结束语
养护管理及质量控制对于道路桥梁工程而言,属于确保工程持久耐用以及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伴随智能建造技术不断发展,道路桥梁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会朝着更精确、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建议在实际的工程里,要不断地对质量控制体系加以优化,强化新技术的运用,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更具可靠性的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向彦柯.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养护管理与质量控制[J].中国住宅设施,2025,(04):63-65.
[2]杜冬冬.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养护管理与质量控制[J].四川建材,2023,49(08):190-192.
[3]王峥铭.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养护管理与质量控制初探[J].品牌与标准化,2023,(04):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