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路径探究
武旭艳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热勒乡拜什托格拉克小学 848400
引言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为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1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共育的必要性
1.1 政策导向支持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各种文件的颁布均强调要加强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为小学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共育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体现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也凸显了融合共育的必要性。
1.2 提升教学实效
小学时期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熟,且传统语文课堂常显得单调,不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劳动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一方面,语文学习的内容向生活劳动领域拓展,使语文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践,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也能为语文学习带来丰富素材,助力学生提升语言应用水平。
1.3 树立劳动观念
当代学子多缺乏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意识薄弱,实践技能也相对欠缺,这与培育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有所差距。将劳动教学融入语文课程,有助于学生塑造劳动意志,增强动手及问题解决技能,为学生全面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活动,能够感受劳动的辛勤与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路径
2.1 深挖教材,从课文讲解中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多角度地展示了劳动的价值与内涵。部分课文通过思想内容传达劳动的精神,有些课文颂扬了劳动者的品德,还有一些课文塑造了劳动者的崇高形象。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这些课文都具有显著的劳动教育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基于教学目标,提炼出包含劳动教育意义的语句和段落。如此,才能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以《落花生》一文为例,它通过描述吃花生的日常行为,深刻传达了父亲对子女的期望。若教师仅就内容进行讲解,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种植花生的实际活动,将劳动教育巧妙地嵌入语文教学。教师提供装有土壤的花盆,并让学生自带花生种子。分组进行活动,各组承担不同的任务:松土、播种、浇水。这个过程充满乐趣,使学生体会到种植花生的辛勤与乐趣。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增添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2 创设融合情境,从学习情境中体会劳动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倡构建真实且富有深意的学习场景,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劳动教育的内涵,为学生构建兼具语文与劳动教育双重价值的情境,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也要凸显劳动教育的核心。比如,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展现了夏日农村劳作的画面,赞扬了农民的勤奋与朴实。为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可在课程导入时构建一个模拟的田间劳作环境。为使这一环境更贴近现实且生动,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古人田间劳作的画面,与诗歌内容相呼应。同时,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诗歌所营造的氛围。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触动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直接感知,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古代农民的劳动喜悦,进而实现情感的共鸣与转变,充分展现融合教学情境的趣味性。
2.3 写作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首先,引入劳动相关话题或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组织学生采访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写作灵感,并拓宽对职业的认知。其次,结合实际劳动体验进行写作,如参与农田劳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喜悦,进而撰写心得体会,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劳动实践,并引导写作分享,如参与社区服务,让学生记录服务过程和感悟,这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责任感,同时在写作中反思劳动的社会意义。
2.4 设计家庭作业与亲子劳动活动
将家庭作业转化为亲子协作的劳动任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融入的关键环节。此类作业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还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与价值。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共同打造一个鼓励孩子劳动的家庭环境。在设计此类活动时,教师需确保劳动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契合,实现学习与劳动教育的双重目标。比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一系列与劳动有关的家庭作业和亲子活动,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春节的历史和传统,引导学生探讨劳动的重要性,并布置与春节相关的家庭作业,如参与春节庆祝活动或搜集相关信息,如包饺子、挂春联等,同时记录活动细节,家长协助拍摄照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他们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劳动协作与责任分配,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团队荣誉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与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语言艺术,还学会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郑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路径分析[J].教育界,2023,(31):128-130.
[2]黄红旭.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J].新智慧,20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