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化福利院残障人员护理安全管理的路径研究

作者

高红霞

延边社会福利院 133000

当前,福利院残障人员护理存在 “高风险、高负荷、低效率” 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群体生理与心理双重障碍导致护理需求复杂;另一方面,传统护理模式缺乏个性化风险评估与多维度干预体系,难以满足安全照护需求[1]。基于此,本研究以 50 例残障人员为对象,结合我院实践经验,从风险评估、干预措施、环境改造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探索标准化管理路径,以期为提升福利院护理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养老重患区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收治的 50 例残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25例,女性 25 例;年龄 20-70 岁,平均年龄 (45.5±10.2) )岁;失能人员 30 例,占 60% ;智力残疾人员 34 例,占 68%。这 50 例研究对象均符合福利院残障人员收治标准,且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1.2 方法

1.2.1 风险评估:建立残障人员护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从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风险评估表。

1.2.2 护理干预:失能照护优化,针对 60% 失能人员,制定 “三查七对” 喂食流程(查体位、查口腔、查吞咽功能;对食物温度、性状、分量、喂食速度、呛咳反应、残余量、记录完整性),2023 年误吸发生率从 12% 降至 3%;音乐疗法升级,在原有舒缓音乐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曲目库(如怀旧民歌对老年患者、儿歌对智力残疾者),采用头戴式降噪耳机定时播放(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2024 年躁狂发作频次下降 40%: ;芳香疗法改良,将走廊芳香替换为个体化香薰方案(薰衣草用于焦虑患者、柑橘类用于抑郁患者),配合呼吸训练指导,睡眠质量评分提升 2.3 分。用药安全管理,建立 “双人核对 + 动态监测” 机制,对使用镇定药物患者实施用药后 30 分钟、1 小时、2 小时三级生命体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从 18% 降至 5% 。

1.2.3 环境优化:对福利院残障人员生活区域进行安全改造,如在走廊、卫生间安装扶手,地面铺设防滑材料,消除安全隐患;合理规划功能区域,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4 人员培训:定期对福利院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护理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残障人员护理知识、应急处理技能、沟通技巧等[2]。

1.3 评定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误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残障人员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评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优化路径后,残障人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 28% 降至 8%, ,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由( (32.5± 5.8)分提升至 (48.2±6.3)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福利院残障人员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状况,如失能、智力残疾、情绪问题等,护理安全管理面临较大挑战。本研究通过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优化环境、加强人员培训等路径,对福利院残障人员护理安全管理进行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优化路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这主要得益于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3]。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则满足了残障人员的特殊需求,提高了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的提升,说明优化路径不仅关注残障人员的安全,还注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4]。认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措施有助于改善智力残疾人员的认知功能和社交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5]。

特殊音乐疗法和芳香疗法等辅助干预措施在缓解残障人员情绪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舒缓的音乐和芳香的环境能够帮助残障人员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因情绪问题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然而,福利院残障人员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残障人员护理安全管理数据库,实现护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监测;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多方协同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为残障人员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娜,刘茜,臧渝梨,等.福利院及社区残障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功能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29(8):16-19.

[2] 王平.脑血管病导致残障后康复护理的早期干预[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4):2.

[3] 陈曦,于璐璇,王俊红,等.社区残障疾病人群康复护理的现状调查[J].全科护理, 2015, 13(16):3.

[4] 李海燕,孙春彦,王巧玲,等.从日本住宅探讨老年人及残障患者的护理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7):2.

[5] 韩保英.一种多用途残障人员辅助护理装置:CN202010716420.5[P].CN111772965A[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