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曾丹燕
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 362000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传统小学古诗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需求,而将语文要素切实融入古诗教学,正是当前教学实践的核心要义。古诗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会读会背,更为重要是的要让小学生领会古诗当中所描绘的景和境,让小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而这就需要结合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以保证和提升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效果。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就古诗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路径展开剖析与梳理,具体内容综述如下。
一、语文要素概述
语文要素既是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重心,也是语文教学开展的核心目标。自小学三年级起,教材中每个单元均会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明确未来的语文学习方向,同时也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明确指引。语文要素的设计,就是要从不同方面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与单元课文进行结合,最是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对语文要素进行设计时,其通常是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不断升级的,比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语文要素的设计就会更加针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其语文要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从所读内容想开去,二是要求学生习作时发挥想象,并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短短的两句话,就明确了这一单元的教学方向,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自然也就能够有的放矢。
二、语文要素设计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语文要素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内心成长,这就需要教育部在对教材进行编排时,对具体的文章进行方向性的选择,以与语文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具效果性的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要素的学习和掌握。依旧以部编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其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与写作想象能力。这就需要在进行文章选择时,专门挑选一些具有想象力空间的文章,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渗透,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最终语文学习效果。除了文章的编排之外,对于课后题目的设计,也要进行优化。以《古诗词三首》一课为例,课后作业是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第二道题目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第三道题目是要求学生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这就说明在课业设计方面,编者也是在围绕语文要素,循序渐进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三、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
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中,教师需着力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活想象,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亦能起到积极助力。
(1)初读古诗,自主断句
在开始古诗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内容,同时还能够考察学生的断句能力。在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加强聆听,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断句能力。如果发现学生断句时出现错误,教师不要直接点名,而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断句,深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方能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指导。因为断句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所以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了解学生断错句的原因之后,语文老师再要求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断句方式。运用此类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2)畅谈古诗,初想画面
在学生阅读古诗结束之后,教师可积极搭建个性化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分享对诗歌内涵的独特感悟与认知。尽管这个时候,学生本身并不能够对于古诗的学习形成清晰化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也会有一个模糊的画面。之所以要引导学生谈论古诗,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于这个画面的构思,这也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启发与培养。但是,老师并不是要求学生独立谈论,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的小组划分形式可以以前后座的方式展开,老师依然采用巡场监督的方式,了解不同小组对于这首古诗描绘画面的认识。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个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汇报,同时,还要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从而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不同小组对于作者描绘画面的认识。但是老师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学生所汇报画面的正确与错误,而是继续后续教学。
(3)教师范读,再想画面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就可以自己朗读古诗,然后让学生闭目冥想,通过冥想的方式进行教学。这里之所以要求学生冥想,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更具感情色彩,更加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在老师朗读古诗结束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给出的画面结果进行修正。此时,学生对于作者描绘的画面 又形成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4)解读古诗,三想画面
语文老师在朗读古诗结束之后,就可以邀请学生单独对这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解读。这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对于古诗进行翻译的过程,只是翻译古诗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所以从引导学生描述画面的方式入手,以提高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学习、理解和认识。此时考察的主要是学生自身对于画面的理解,很多学生已经能够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但是因为语言知识的匮乏和想象能力的欠缺,所以对于该画面的描述不甚清晰,但这也正是教师所要了解的。因为只有搞清楚学生的清晰点和困惑点,才能够面向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古诗教学,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学生对于画面的描述为“远处的黑云未能够遮住高山,白色的鱼跳下来,纷纷进入了船儿,一阵狂风忽然刮过来,把这一切都吹散了,望湖楼下面的水和天一样蓝。”通过学生的描述可以知道,学生大概知道了这幅画面所描绘的场景,但是不能够对这幅画面进行清晰化的阐述。对此,教师就可以面向学生展开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比如学生对第一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不够清晰,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翻墨”,因为学生没有将翻墨的画面进行说明。此时,教师也可以开始带领学生进行逐词翻译,比如“黑云”代表的是黑色的云,而且黑色的云表示大雨将至。对于“翻墨”的翻译可以分开,“翻”代表翻越、打翻、翻开等,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能够由老师进行直接说明,而“墨”则指墨水、黑色等。在学生对“翻”和“墨”进行单独翻译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进行解读,“翻墨”即打翻墨水,如此再与前面的“黑云”进行结合,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即黑云如同打翻的墨水一般。此时的画面就会与前面学生想象的画面存在差别,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并引导学生比较现在这幅画面和前面自己想象画面之间的差别。简单而言,后者更具一种水墨色彩,这样也就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在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句的翻译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翻译第二句。待学生将所有语句翻译之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对于作者所描述的画面进行描绘,并且要求学生与黑板记录的画面进行比较,去探寻作品里潜藏的多元差异与独特美感,如此一来,既能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添深度,也能让他们的想象空间得到拓展与丰盈。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份在诗中涵养出的想象力延伸至写作实践中,以此逐步提升学生习作时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古诗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要注重采用引导的方式教学,并且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学习地位,逐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进而落实语文要素。而且,语文老师还要加强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对比自己最后的学习结果和最初的学习认识,让学生对比前后文章内容,这也是加深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祝艳萍.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以《望庐山瀑布》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8):173-174.
[2]颜鲁香.诗中有画,诗中有意,诗中有情——小学古诗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22):43-44.
[3]许雪珍.基于理解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J].教师,2021(22):23-24.
[4]周爱华,范春荣.寻求诗意课堂——统编版小学语文不同学段古诗教学建议[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07):51-53.
[5]周冰瑜.创新教学 提升古诗教学效率——小学语文高段古诗教学探讨[J].新课程,2021(1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