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生理论下图书馆员心理教师协作模式构建

作者

赵冬梅

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 519100

一、引言

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个体在这一时期身心快速变化,面临诸多心理挑战,如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等。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等资源,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之间的协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开展。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个体或群体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实现共同发展。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的合作中,有助于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协作模式,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支持。

二、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指两种以上生物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持续、稳定的相互关系。在教育领域,共生理论启示我们不同的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成长与发展。共生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共生单元的相互依存性,各主体需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目标;二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进化,通过相互学习、合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三是共生系统的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能。

三、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协作的优势

(一)资源互补 :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资源,如专业的心理学著作、通俗易懂的心理读物、各类心理测试工具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心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持。心理教师则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和有效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专业协同 :

心理教师擅长运用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图书馆员虽然在心理学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薄弱,但经过适当的培训和学习,可以协助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将心理知识普及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场域融合 :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良好场所。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开展一些以阅读、放松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者为学生提供心理图书借阅推荐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心理图书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四、共生理论下图书馆员 - 心理教师协作模式构建策略(一)明确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 :

学校应明确图书馆员和心理教师在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心理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的心理课程教学、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工作, 图书馆员则侧重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推荐,组织开展阅读疗法相关的活动,以及协助心理教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活动主题和目标,灵活调整双方的职责分工,确保协作的高效性与协调性。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搭建定期的沟通交流平台,如每月召开一次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联席会议,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与需求,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信息。利用学校内部的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建立线上交流群,方便双方及时沟通、传递信息。此外,心理教师可以定期向图书馆员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以便图书馆员更好地调整资源采购方向和服务内容;图书馆员也将图书馆的资源更新情况、活动安排及时告知心理教师,为心理教师的教学和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三)整合资源 :

对图书馆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盘点和分类整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资源库,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师生宣传推广。心理教师可以将图书馆的资源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如推荐学生阅读特定的心理健康书籍作为课程延伸学习材料,或者在课堂上引用图书馆的案例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演示。同时,双方可以共同整合校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获取帮助的渠道。

五、实例分析

(一)“阳光心灵” 读书会活动

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基于共生理论,共同策划并组织了 “阳光心灵” 读书会活动,旨在帮助青春期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培养积极心态。活动前期,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和需求,推荐了一系列适合的书籍清单,如《被讨厌的勇气》《遇见未知的自己》等,并与图书馆员协作在图书馆内布置了专门的读书区域,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氛围。活动中,心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通过讨论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引发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思考,图书馆员则适时补充介绍书籍的背景知识和作者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活动结束后,心理教师对参与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方面的得分有所降低,心理调适能力得到提升。此次读书会活动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协作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协同和活动共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图书馆员和心理教师联合举办了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为重点,参赛对象为全体学生。竞赛前期,心理教师负责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题库,涵盖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内容,图书馆员则利用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发布竞赛通知和相关复习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报名。在竞赛过程中,心理教师担任评委,确保竞赛题目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图书馆员负责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竞赛结束后,心理教师对竞赛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薄弱点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图书馆员则根据竞赛结果,为学生推荐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书籍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图书馆员和心理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六、结论与展望

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图书馆员与心理教师的协作模式构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建立有效 略,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和有效的心 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此类协作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不断完善协作机制, 足青春期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并参与到这一协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共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 .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 - 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 董渊,孙红莉,程结晶 . 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4):52 - 55.

[3] 梁芹生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教育探索,2004(5):85 - 87.

[4] 韦磐石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146 -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