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研究

作者

江兴伯

中鸿亿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新区分公司

摘要:施工质量是工程项目能否实现设计意图、达到使用要求的核心环节,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则是实现项目目标的基础保障。通过科学的过程控制和系统的标准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质量缺陷、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建设效益。本文围绕施工阶段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当前控制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并探讨验收标准在质量评估与监管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提升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控制;验收标准

一、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与实际问题

(一)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施工质量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细部工序之中,其目标是确保施工成果在结构安全、功能实现与外观效果等方面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控制措施通常包括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与方案优化、施工中的工艺执行与实时检测、施工后的验收评定与问题修复。各工序的操作流程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质量巡查与数据记录。材料进场环节是施工质量控制的起点,需开展合格证审查、样品复检与批次登记,确保原材料性能稳定可靠。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则依赖于测量复核、工艺交底与岗位培训,确保各工序操作准确。

(二)影响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性的内外部因素

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既包括外部环境条件,也包含项目内部管理机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条件、运输难度等,都会影响施工条件的稳定性和工艺适应性。管理机制中的组织分工不明确、制度执行不到位、沟通协调不顺畅等问题,均会削弱质量控制效果。施工单位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导致质量目标难以统一实现。项目周期紧张、施工计划压缩等外部压力常使现场管理者在质量与进度之间作出不利于质量保障的取舍。监督体系不健全、惩罚与激励机制不平衡,使得质量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三)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制度建设、流程控制、责任划分与评估反馈等多个组成部分,其系统性与完整性直接影响管理效率与控制效果。在实际项目中,常见的问题包括管理体系不健全、岗位职责界定模糊、管理手册缺乏可操作性等。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仅停留在表格化、文件化层面,实际操作环节未能落实具体标准与操作流程。管理人员对质量控制标准掌握不清,导致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强、检查不及时。施工队伍流动性大,培训不到位,影响施工操作一致性。质量控制的计划性不强,检查频次和重点随意设定,造成部分关键环节失控。

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与控制策略研究

(一)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分类依据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是工程项目竣工后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和合同要求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与技术指导双重属性。验收标准体系通常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三部分构成,其中国家标准具有最高适用性,行业标准针对特定类型工程,地方标准则结合区域特点对国家标准进行补充和细化。标准内容依据工程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进行分类设置,涵盖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建筑装饰、市政配套等多个子项目。标准设置以分部分项工程为核心,将施工工序进行系统拆分,每一环节设有质量评定项目与合格指标。评定指标通常包括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结构稳定与功能实现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可比性。

(二)关键工序与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控制要点

关键工序与隐蔽工程往往关系到结构安全与功能实现,其质量控制与验收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钢筋工程、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防水施工等工序属于典型的关键环节,这些工序一旦完成便难以返修,验收必须在封闭前进行。验收应依据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内容进行,结合图纸要求与施工记录逐项核查。验收环节应由监理单位牵头,施工与设计单位共同参与,通过实体检查、测量记录与材料复核形成验收结论。隐蔽工程如基础防水、管线预埋与接地装置等需在隐蔽前进行影像记录与技术归档,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资料。质量控制措施应明确操作要点、工艺标准与验收程序,确保每道工序都有依据、有记录、有反馈。

(三)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的协同运行机制

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是两个紧密关联、互为支撑的管理环节,需构建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以确保质量控制目标实现。质量检查主要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目的在于实时发现问题与纠偏,验收则在阶段完成或工序封闭前进行,起到质量确认与责任划分的作用。协同运行机制应建立在质量管理计划基础上,明确检查与验收的频次、内容与人员配置。现场检查应按计划周期开展,覆盖所有关键工序与质量控制点,检查结果形成记录并反馈相关责任人。验收工作应在质量检查结果基础上进行,综合现场实际与资料归档判断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信息系统可作为两者协同的桥梁,实现检查与验收信息共享、问题闭环跟踪与资料统一管理。制度层面应设立问题联查制度与整改责任制,确保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在验收前彻底整改,形成从检查发现到验收落实的闭环体系。

(四)信息化技术在质量控制与验收过程中的融合路径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管理提供了更加精准与高效的实现路径。基于移动终端的现场管理系统可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拍照、自动记录与异常预警,提高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利用二维码技术对构件进行编码管理,能够快速查询其生产批次、安装位置与质量检查记录,提升材料与工序溯源能力。基于云平台的验收管理系统可实现资料共享、节点控制与多方协同,确保验收过程的透明化与标准化。传感技术与物联网设备可实现关键构件的施工过程监测与环境参数记录,为质量评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建立施工质量管理数据库,可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提升质量问题的预测与预警能力。在项目管理体系中引入数据分析工具,可实现对质量趋势的动态把控,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三、结束语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工程安全与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石,科学的管理措施与合理的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够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监督与多维度评估。通过强化标准体系执行力、优化关键环节验收机制、提升质量管理协同性以及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可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标准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23,43(02):90-93.

[2]孙立峰.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施工质量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工程建设,2023,49(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