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篮球运动员体能与篮球运动技能相长的教学研究
冯振献
兴宁市第一中学 51450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青少年体质健康。篮球作为高中普及率最高的集体项目,参与人数超1200 万。然而,调查显示基层训练存在显著问题:约69.3%教练依赖“经验型”模式,81.5%存在体能-技术训练割裂,疲劳性损伤占比高达 43.2% 。这凸显了训练科学化不足,亟需建立基于证据的体技融合训练体系。
1.2 研究目的
分析体能要素与篮球技能的内在联系,揭示协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构建适用于高中阶段的体技融合训练模型,提供科学训练依据。
2. 文献述评
2.1 体能要素的生物学基础
能量代谢:篮球属高强度间歇性运动,磷酸原系统供能主导(约 60% )。高中生运动员最大摄氧量(VO2max)每提升 1ml/kg⋅min ,第四节能效比可提高 7.3% 。
神经肌肉适应:力量训练可显著增加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约21%),提升急停跳投时的地面反作用力生成率。本体感觉训练能提高踝关节稳定性 (④34%) ),降低变向损伤风险。振动训练等可增强下肢快速力量,改善神经肌肉控制。
2.2 专项技能的动作模式分析技术动作生物力学特征:
跳投:起跳阶段髋-膝-踝三关节伸展峰值力矩需达3.2-4.1N ⋅mkg 。中等负荷下投篮技术合理性较高。合理范围内,肩、肘、膝、踝伸展幅度越大,动作越舒展;髋关节伸展幅度相对小则稳定性高。核心训练对髋稳定至关重要。肌肉发力顺序具有一致性(腓肠肌/股直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腹直肌→肱三头肌)。中等负荷下肌肉激活程度更高。
变向:45°切入时离心力量需求较直线跑增加约 58%。男女变向能力的主要相关体能因素存在差异(如男子与等长大腿中部拉力量相关,女子与直线冲刺速度相关)。
战术执行认知需求:高水平运动员视觉搜索效率显著优于新手(快约0.3s),这与有氧耐力改善前额叶皮层功能相关。专家运动员拥有更高效、范围更广的视觉搜索模式,能更快锁定关键信息(如持球人核心部位),决策更快更准。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技能、战术素养、心理及经验共同影响其场上意识表现。
2.3 体能与技能的交互机制正向促进作用:
下肢爆发力与垂直跳跃高度高度相关(r=0.83)。
核心力量:显著提升专项灵敏、力量素质、技术水平及传球准确率(约 29%: )。研究证实核心力量训练一分钟自投自抢投篮命中率效果显著。
上肢力量:专项训练可有效提升罚球、中距离及三分投篮命中率。
下肢力量:训练可提升投篮命中数,尤其在男性运动员中效果显著(存在性别差异)。
限制性因素:柔韧素质不足会限制跨步幅度,导致欧洲步上篮等动作完成度下降(约17%)。2.4 现有训练模式评析
传统分离式训练:技术训练占比过高(>70%)的团队,赛季中后期运动损伤风险显著增加(约2.1 倍)。整合式训练创新:
复合训练 (Complex Training):结合力量与专项动作(如深蹲跳后接球跳投),可提升变向速度(约 9.6%) 并降低运球失误率(约1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 (Plyometrics):被证明能显著提升:
下肢爆发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及稳定性。多方向移动速度(如半场折返、全场综合运球)。进攻技术表现(如运球上篮、移动传接球、持球突破)。脚步移动能力(尤其在青少年女子运动员中效果显著)。该训练法被推荐用于基层(特别是中学)训练。
3. 理论与实践启示
3.1 周期化训练模型构建 (“三维周期模型”)
准备期:基础体能为主(占比约 60%% ),优先发展力量耐力与柔韧素质。
竞赛期:专项体能为核心(占比约 40%) ,结合战术模拟进行能量代谢训练。
过渡期:以再生恢复为主(筋膜放松、神经疲劳恢复)。
3.2 体技融合训练方法
链式反应训练:将体能练习与专项技术动作紧密结合(如深蹲跳 + 接球跳投)。
环境约束训练:在高强度生理负荷下(如心率≥160bpm)进行战术决策练习,模拟比赛压力。
生物反馈训练:利用肌电传感器等技术实时反馈,优化技术动作模式(如投篮发力)。
3.3 监控评估体系 (“双环评估系统”)
内环(周评):监测运动表现指标,如纵跳高度(CMJ)、T 型跑灵敏测试、定点投篮命中率。
外环(月评):监测生理生化指标,如睾酮/皮质醇比值、红细胞压积等,评估恢复状态与训练适应。
4. 结论与建议
1. 遵循技能导向:体能训练应优先发展与专项技术表现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如力量、爆发力、核心稳定、心肺耐力、柔韧性)。
2. 优化负荷分配 (“金字塔模型”): 建议训练负荷分配比例为:基础体能(40%) → 专项体能 (35%) → 技战术训练(25%)。
3. 实施科学监控:建立“双环评估系统”,结合运动表现与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监控。
4. 推广整合训练:积极应用复合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等体技融合方法。
5. 发展个体化训练:开发动作技能诊断系统,建立运动员个体化训练档案,实现精准化训练。
参考文献
1 张政.功能性动作筛查在青少年舞龙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
2 李雄飞.生物学知识在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23,(35):84.
3 张楠,刘卫军,张然,等.新规则下跆拳道运动生物学特征综述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训练学分会).沧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2023:391-393.DOI:10.26914/c.cnkihy.2023.063765.
4 连志强.动态膝外翻的神经肌肉控制特征及反射性神经肌肉训练的运动干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4.DOI:10.27364/d.cnki.gttyy.2024.000004.
5 田 俊 龙 . 发 展 初 中 生 跳 跃 能 力 的 训 练 内 容 与 方 法 建 构 研 究 [D]. 首 都 体 育 学院,2023.DOI:10.27340/d.cnki.gstxy.2023.000050.
6 霍 泽 琨 . 篮 球 行 进 间 单 手 低 手 投 篮 技 术 动 作 的 运 动 学 特 征 分 析 [D]. 西 安 体 育 学院,2022.DOI:10.27401/d.cnki.gxatc.2022.000210.
7 王 更 全 . 篮 球 原 地 三 分 跳 投 技 术 动 作 的 生 物 力 学 特 征 分 析 [D]. 牡 丹 江 师 范 学院,2020.DOI:10.27757/d.cnki.gmdjs.2020.000102.
8 武 雨 佳 . 知 识 框 架 、 视 觉 搜 索 对 网 球 接 发 球 知 觉 决 策 的 影 响 [D]. 首 都 体 育 学院,2023.DOI:10.27340/d.cnki.gstxy.2023.000002.
9 汪普奎. 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表现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24.DOI:10.27340/d.cnki.gstxy.2024.000006.
10 毛永强. 我国 U17 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24.DOI:10.27340/d.cnki.gstxy.2024.000005.
11 汪普奎. 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表现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24.DOI:10.27340/d.cnki.gstxy.2024.000006.
12 杨政盛.篮球运动员损伤预防性体能训练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13 郝月蓉. 单腿复合式训练对男性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下肢非对称性的干预效果[D]. 北京体育大学,2020.DOI:10.26961/d.cnki.gbjtu.2020.0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