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
徐强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高校武术课程面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传统武术教学往往偏重技术训练而忽略文化内核,致使“弓马仆虚”仅留形骸,“侠义精神”渐成空谈。当青少年在跆拳道馆追逐段位时,蕴含阴阳辩证的太极哲学、承载家国担当的武术伦理,正悄然淡出教育视野。面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命题,武术教育亟待构建兼具技艺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新范式,让刀枪剑戟成为承载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使尚武精神转化为文化自信的精神底色。
一、模块化分层教学,逐级递进实现武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模块化分层教学通过构建阶梯式文化渗透体系,使武术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战略支点[1]。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武术课堂“动作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维度,将文化基因植入技术传授的每个环节。从基础模块中“抱拳礼”传递的尊师重道,到进阶模块里“太极推手”演绎的阴阳哲学,再到高阶课程中“十八般兵器”承载的冷兵器文明,文化要素如盐入水般渗透于教学全程。
在高校武术课程中实施模块化分层教学,教师需要构建一套精密的文化渗透体系。首先,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武术课的单一结构,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基础模块”“进阶模块”“高阶模块”三个层级。基础模块聚焦武术礼仪与文化符号认知,比如将“抱拳礼”分解为手势方位的文化象征:左掌右拳代表“文武兼修”,四指并拢寓意“四海一心”,拇指微曲象征“谦虚有度”。教师需详细解析每个动作的文化密码,让学生在马步练习中体会“下盘稳固”与“根基意识”的哲学关联,使最基础的招式成为文化启蒙的载体。进阶模块引入经典文献与武术动作的互文解读。教师可选择《纪效新书》等兵法典籍,引导学生分析“弓步”的力学原理与“弓弩”的战场应用,在身体实践中理解“蓄势待发”的军事智慧。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武术技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链条,例如通过太极拳的“云手”动作,阐释《周易》中”周流六虚”的循环思想,让学生在肢体舒展间体会东方哲学的圆融思维。
二、模拟古代战场或江湖场景,结合《孙子兵法》解析武术动作的攻防逻辑
当《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战略思想,在模拟战场中转化为拳法虚实的战术选择[2];当“奇正相生”的辩证法则,在江湖对决的情境里具象为腿法组合的时机把控,武术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遗产,而是流淌在文化血脉中的活态基因。
要在高校武术课上模拟古代战场或江湖场景,老师得先化身成“文化编剧”。比如教长拳时,别急着教踢打摔拿,先带学生看段《水浒传》里武松打蒋门神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琢磨琢磨:为啥武松要用“玉环步、鸳鸯脚”?这时候引入《孙子兵法》里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学生自然就明白,这招式讲究的是瞅准对手破绽,像猎豹扑食一样快速制敌。教室里腾出块空地,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楚河汉界”,摆上些折叠桌椅当障碍物。教学生“擒拿手”时,让俩学生演江湖侠客过招,其他同学当“说书人”,用《三侠五义》里的腔调解说:“只见白衣侠士使出一招金丝缠腕”,恰似灵蛇缠树,教那黑脸汉子动弹不得。这氛围一上来,学生练招式都带着股子江湖气。关键得把《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揉进动作里,比如教“弓步冲拳”,先让学生读《孙子兵法》里“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再解释:弓步要稳,是扎根基;冲拳要快,是抢先机。就像打仗时选地形,得占住有利位置。让学生俩俩对战,输了的得分析自己是“不知彼而知己”还是“不知彼,不知己”,几轮下来,学生不仅记住了招式名称,更懂了背后的战术思维。
三、结合本地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深化“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理解
武术里的“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大道理,而是藏在每一招每一式里的生活哲学。校本课程能把本地武术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练拳不只是强身健体,更是传承祖辈们用血汗守护家园的精神。这种接地气的教育,能让孩子在蹲马步时想到祖辈修堤坝的坚持,在打拳时体会到“以武止戈”的智慧,自然就把文化认同融进了骨子里。
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地武术资源。本地武术往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走访当地的武术协会、民间武术传人以及文化研究机构,探寻本地武术流派的起源、发展脉络和特色技艺。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要将本地特色武术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在动作技法教学方面,着重传授本地武术流派的独特招式和练习方法。在理论教学部分,加入本地武术文化的内容,如本地武术的传承体系、与当地民俗活动的结合等。比如一些地区在传统节日有武术表演活动,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本地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这些都是 “家国情怀” 的具体表现。
结论:该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武术教育重技轻文的窠臼,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使《孙子兵法》的韬略智慧在劈挂拳的劈撩斩截中复活,让“家国情怀”的抽象概念在洪家拳的桥马步履间具象。当学生身着汉服推演八卦阵时,当他们在咏春黏手中体悟"以柔克刚"的东方哲学时,武术便不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成为承载文化基因的活态密码。这种教育创新不仅塑造强健体魄,更在攻防进退间完成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为武术教育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维度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徐飞,孙玉滨,付文礼.普通高校武术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5):78-79
[2]王玉林,张继东.普通高校武术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