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思路探讨

作者

溪淑兰

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镇政府单位邮编:137628

近几年,内蒙古地区的现代农牧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各市区、旗等地区不断推进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农牧业投资增长速度缓慢,部分地区的农牧业仍然存在着资金缺口,纵使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也无法有效带动农牧业地区劳动力的转移。面对日益增加的农牧业生产原料成本的增加,令不少农民、养殖户望而却步,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牧民的收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不利于内蒙古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一、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

(一)农牧业物质水平装备较低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农牧业得到广泛普及, 广大农户实现了从春种到秋收的全机械化发展。纵然内蒙古农牧业的耕种、施肥都在应用农业机械, 技术化水平仍然不高,农牧业的电力、水利、防护等机械化设备的更新与维 业机械设备中,农作物的耕种与收割机械仍然以20 马力以下的拖拉 机为 高达 70% ,其中约有 40%的拖拉机均为超期服役,缺乏定期维护与更新[ ]。此外,内蒙古 积约占种植业的 1% ,部分农作物甚至已经推广了长达20 年之久。

(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不足

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发展情况来看,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致使其科技成果无法适用于各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均非原创,且能够通过专家的技术鉴定,值得开发、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寥寥无几。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科技成果数量达到23 项,属于原创的科技成果却未能过半,而在仅有的13 项农畜产 品加工成果中,属于原创的科技成果有且仅有1 项。内蒙古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 30% ,而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在40%左右,与之相比,内蒙古的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此外,农 牧业科技推广服务同样面临着人才的缺口,从事相关服务的技术人员短缺,经费不足。尤其是下属的鄂尔多斯市,农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工作人员、技术骨干数量不足,缺乏定期的现场技术指导与专业培训机制。而巴彦淖尔市的农业设施技术、农业指导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能够面向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数量少之又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了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加快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

(一)突出农牧业的产业特色

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要紧密贴合当地的产业优势与区域特色,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对原有的农牧区域、林区等地区,进一步细化产业布局,如西辽河粮食生产区、河套灌区粮食主产区、通辽—赤峰农牧结合生产区、呼伦贝尔草原牧区等特色产业与地区的匹配。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生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广泛推进内蒙古地区产业的集中化开发,进而完成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从而形成以农畜产业优势带动重点生产区域的发展[3]。 粮食生产区需确保其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以促进粮食产量的提升作为核心目标,以8000 万亩为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值,加快推动改革与农业开发,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科技含量与防灾能力的提升,实现生产能力的稳定增长。同时,为了充分满足内蒙古地区的“菜篮子”需求,在各地区政府的统筹规划下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保障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减免税收、增加粮食补贴数额、给予生产技术的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交通方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力兴建蔬菜大棚,从而满足城乡地区的蔬菜需求,使蔬菜的价格趋于稳定,避免价格过高增加农牧民的投入成本。此外,内蒙古地区还需大力发展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发展,给予农畜产品供给量的充分保 障。合理利用农区、半农半牧区及城郊地区的资源优势、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结合市场优势,拓宽内蒙古地区的乳制品、羊绒制品的出口销售渠道,依托品牌的优势,促进种养有效结合,打造农牧互补的产业布局,实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使其成为内蒙古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并给予农畜产品的供给量。最后,各地区还需输的发展草原畜牧业,确保草原生态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破坏草原风貌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加大畜牧业棚圈、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农牧民建设生态牧场、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适度扩大牧场与草原畜牧业的经营规模。

(二)智慧农业助力现代农牧业体系的完善

信息技术已涉足我国各行业的发展,由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形成的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依托于智慧农业技术发展的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智慧农业示范区主导的现代农牧业,通过兴建示范区,构建“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以物联网技术为主导,通过云计算、遥感技术等先进科技,积极推进产业园大数据的建设,管控10 万亩的智慧农场。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分析、智能设备管理田间操控,定期开展农牧业技术培训 耕种,通过对农牧业信息的采集与发布,追踪农作物种植情况与产量评估,同时也能够对农作物土壤的分析,其蕴含的生物菌肥应用等多种功能,实现了与国家农牧业云平台数据资源的互通。在平台大数据信息丰富的同时,也为健康生长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支撑。同时其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帮助农户获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数据信息,由平台自动生成农作物长势图,针对重要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对于长势异常的农作物,通过无人机与手持设备精准定位,由农户合理规划施肥、施药。

结论:综上所述,内蒙古作为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大省,其农、畜产品的输出量较高,面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当地政府需做出统筹规划,寻找问题根源所在,突出农牧业的产业特色,借助大数据等先进科技形成智慧农业,助力现代农牧业体系的完善,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分行课题组,高佳胜,王昊,朱珈妮,夏海洋.金融支持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J].北方金融,2023(8):63-66.

[2]李语涵.基于 SWOT-AHP 分析的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3(20):186-190+194.

[3]图雅.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大意义及以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内蒙古农牧业发展[J].中国蒙古学(蒙文),2023(3):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