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档案在研究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张瀚波
襄阳市残疾人劳动就业促进中心 湖北省襄阳市 441021
引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对档案的挖掘,深入了解和发展中国文化,让更多地传统文化展现出来,把历史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弘扬好、发展好。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弘扬中华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防止文化领域入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观和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四大文明古国来看,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国人一度陷入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否定状态,出现了“全面西化”的错误观点,那个时候中华文化面临非常危险的境界。幸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激活了曾经蒙尘的伟大文明,寻回了文化自信,找到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试图利用思想文化领域对我国展开文化战,我们又一次面临着文化挑战。他们有意进行意识形态的入侵,大搞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捏造事实、割裂联系、否定规律等手段篡改和丑化党的历史,试图通过颠覆社会公众对党史国史的基本认知,以达到破坏国人对历史记忆的正确认知,引发中国人民思想混乱和价值观的扭曲,割断我们的民族根脉和精神血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发展的精神、灵魂以及命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作为最广泛、最深厚、最基础的自信,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守护好文化根脉,坚定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才能明晰自己的文化身份,以独立自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保持好我们特有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二、档案所具备延续、多样、可信的特性为中华文化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中国历史记录源远流长,自古便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自“结绳”“刻契”等方法来记录生产和生活,到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石刻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经过延续不断的史学家记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活动的发展,还是文化艺术的繁荣,都被一一记载下来,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史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重视历史记录与文化传承的传统,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历史记录档案的形成来源多种多样,有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官修史书包括着国史和地方志两个方面。其中,国史一般以整个国家尤其涉及国家层面的大事为编写对象,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而方志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一种著作”,是中国特有的记载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文化载体,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等多方面,方志详细记录了某一地区的具体历史和文化特色。而私修史书是指非官修的史书,即非官修或未经国家认定的正史以外所有私人撰写的史书,其中包括别史、杂史、野史。私修史书多关注民间生活、社会变迁等方面,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和经历,揭示了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两者在历史记载与文化传承中各有优劣、相互补充。官修史书在传承主流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私修史书在丰富文化内涵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他们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共同为中国描绘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图卷。
中国历史记录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体现在“物”与“人”的两方面。“物”的特点就在于许多历史记录往往有相应文物、实物遗址可以印证,从不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给予印证。档案和文物都能反映某一段历史。档案直接陈述了某一段历史,并且档案相互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文物作为历史的遗存,其中蕴含的“历史”非人为主观遗留,是“时间”的产物,客观上补证了历史文献之所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释证,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中国各地的古城遗址,如襄阳古城遗址、熊家埂遗址、凤凰咀遗址等襄阳周边遗址相继发现,城墙遗址和出土的丰富文物为研究相应历史时期城市变迁、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些遗址的规模、布局等与地方志中的记载相符合,证明了史书对历史描述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人”的方面就是代史官秉笔直书的品质,他们用刚正不阿的风骨,不畏强权的牺牲,给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借鉴的历史。历史上“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等历史典故就很好地反映出史官宁折不弯写史态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历史记录的重视程度。
三、发挥档案编研开发、宣传、对外交流功能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利用宣传
中华文化表现形式繁复多样,内容涵盖广泛,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着我们的精神追求,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他们主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以文字记载、实物状态的特征沉淀附着在相关档案之中。而做好档案编研开发就可以深入挖掘档案中的文化内涵、还原历史真相和促进文化创新,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档案编研开发是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过程,它不仅关注档案信息的整理和保管,更重视档案信息的价值挖掘和利用。档案编研开发通过对各类档案的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与精心编纂,对中华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归纳与提炼,将分散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资料形成了方便传承、便于记忆的具体文化内容,影响着华夏大地,奠定了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弘扬中华文化,必须要让那些优秀的文化档案资源活起来,“酒香也怕巷子深”,锁在柜子中的档案是发挥不出应有作用的。通过有效的档案宣传,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文化的丰富性,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优质的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民众知晓率。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而优质的档案文化资源是制作高质量档案文化产品的基础。在不断宣传熏陶下,文艺创作者会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制作精量的文化作品,让国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加强文献遗产的保护传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更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多样性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通过积极拓展档案文献的对外交流,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推向世界,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世界记忆项目是20 世纪90 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设的,旨在促进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不可替代的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目前,中国已有 18 项档案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通过这些入选文献遗产,可以向世界展示一个客观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结语
发挥好档案作用在促进文化自信方面有着独特作用。通过档案编研开发,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归纳与提炼,形成便于传播的内容。有效的档案宣传,可以让更多人感知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为文艺创新提供基础。保护传承文献遗产,不仅可以汲取精神力量,还可以发挥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要推动档案事业与文化事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深挖档案在服务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汤超颖、王春远 . 汲取文化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N]. 光明日报 ,2024-11-19(06)
[2] 姜海军 . 经世致用和以史为鉴的史学传统 [J]. 中华瑰宝 ,2024,90(09)
[3] 杨卓轩.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方志力量. 社科院专刊总第673 期
[4] 朱佳木. 正确认识和主动密切国史编研与方志编修的关系[J]. 北京地方志.2020(01)
[5] 颜永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意义 [J]. 百科知识 .2025(03):14-15
[6] 丹徒档案. 档案与文物的区别
[7] 陈茜、王茵 .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档案工作的编研开发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4):205-207
[8] 本刊评论员. 让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与全人类共享[J]. 中国档案.2024(05):23
[9] 林振义 . 由 3 项档案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说开去 [J]. 中国档案 ,2025(04) :9-11
[10] 翟佳琪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 [J]. 党的文献 .2023(03):37-44
[11] 翟冰莹. 加强市级档案馆档案宣传教育工作的意义和有效路径[J]. 华章.2024(02):167-169
[12] 丁帅 . 传统文化类作品缘何频出爆款 [N]. 光明日报 ,2024-04-03(13)
[13] 代赫 . 以明史为例分析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可靠性及史学价值 [J]. 名家名作 .2024(2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