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优化研究

作者

江俊霖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安排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服务水平,帮助学生在减轻学业压力、增加学科知识和提高综合素养之间取得平衡。[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当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实现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提质减量。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优化作业设计的价值意蕴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既是政策要求下的被动调整,更是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其价值意蕴在于通过科学、多元、分层的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统一、减负与提质的平衡、个体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兼顾,最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使教师摒弃题海战术,转而设计更具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作业。这种优化使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重心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生成”。减少重复性作业能够释放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案例分析、价值观反思等活动,促进知识向行为转化。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情境性作业。通过角色代入和共情,学生能够在实践行动中对所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行动准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减少低效负担、增加高质量实践,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道德抉择、法治实践和社会参与,逐步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责任担当者”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价值根基。

(二)有助于平衡学业压力与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此政策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优化设计,采用减少低效负担、创新作业形式、精准分层设计等策略,既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科育人的实效性,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平衡。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一方面要破除机械重复,削减无效作业量。聚删除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减少机械性抄写、背诵、默写等既消耗时间,学生又难以将知识内化的作业方式。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刀切的弊端,采用分层设计的方式的作业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差异,设置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与拓展实践型作业,避免学生出现跟不上或吃不饱的双重压力。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在减少作业总量的同时保证学习效果,既能够缓解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更通过提升学习效能为其长远发展奠基。

(三)有助于连接课堂与学生社会生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通过实践性任务驱动、生活化情境嵌入,能够有效打通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壁垒,促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内化价值、担当责任。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社会真问题为切入点。不仅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素材创设情境,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同样需要嵌入生活化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结合教学重难点、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热点与痛点,创设真实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作业,促进知识服务于现实社会需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筛选、整合与运用,又能够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提升体验感与参与感。另一方面,需要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培养学生能力。在现有的作业设计下,学生虽然能够熟记知识点,但在社会生活中却缺乏践行的契机,或难以以身作则将所学用以指导实践。而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进行作业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知识与情感体验相融合。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与案例中理性分析、辩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作业设计质量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 而目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在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目标较为单一,与核心素养契合性较低

教师受传统应试思维影响,仍倾向于通过大量重复性习题巩固知识,如抄写默写条文、背诵知识点等方式,过度聚焦知识巩固和应试能力,而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培养。这种设计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削弱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当前“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仍以知识点记忆、答题模板背诵、默写为主,缺乏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判断或行动能力的驱动型任务。同时,作业多集中于识记、理解等低阶认知目标,忽视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能力培养。长此以往,易导致学生仅掌握死知识,难以培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作业设计内容较为封闭,与生活关联性较低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在内容上存在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与社会现实等问题,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与价值观的内化。作业内容封闭主要表现为拘泥教材框架,局限于教材知识点,未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场景;题目多为选择题、填空题等封闭式题型,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缺乏思辨空间,不利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缺乏跨学科融合,作业内容限制于学科边界,未融合历史、地理等领域知识。而这也对带来学生机械记忆概念,缺难以理解并运用于生活实际;学生易形成非对即错的固化思维,难以应对复杂道德情境等负面影响。作业设计与生活关联性低表现为情境设计虚化或过于简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并且实践类作业停留于表面记录,未指向问题解决或行为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与社会现实。

(三)作业设计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多样性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多以书面形式为主,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作业多局限于教材课后习题、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等书面形式,要求学生机械完成纸笔训练,缺乏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实践型作业设计。教师常布置背诵知识点、完成学案、完成课后习题等任务,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尽管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尝试引入实践作业,但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创新,所布置的作业多为简单的社区调查或手抄报,未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社会活动或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习惯布置统一作业,未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给学生的选择空间小,学生难以根据兴趣或需求自主选择作业类型。通常,教师都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相同题目,缺乏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的划分,导致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难以完成,而能力强的学生缺乏挑战。

(四)作业评价方式较为简单,缺乏发展性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评价方式仍存在简单化、缺乏发展性的问题。在评价内容方面较多表现为评价内容狭窄,重知识轻能力,过度聚焦知识点的记忆和应试技巧。如反复练习中考真题,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这也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评价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过程方面缺乏一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评价多集中在作业完成后的结果判定,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反馈。这样的评价方式难以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也未能针对个体差异提供分层评价。这种静态评价无法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双减”倡导的因材施教理念相悖。在评价反馈方面,教师反馈较为低效,缺乏一定的改进指导。大多数教师在评价反馈时仅仅是指出学生的知识性错误,却未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或后续支持。具体表现为教师批改作业后未组织学生讨论错题根源,也未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薄弱环节。这种单向反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对作业设计进行系统性优化,才能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重目标,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作业设计目标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需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跳出来,转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综合性目标设计,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信念与行动能力,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这要求教师在指定作业目标时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单元作业目标。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将零散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以单元为板块设计作业链。例如,在“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中,围绕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对单元内容与逻辑进行梳理,设计责任认知、责任意识、责任实践这样的阶梯式作业链,实现作业目标的层次递进,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内涵并付诸实践。此外,进行作业设计时还需要注重知识的关联与跨学科融合。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这一内容时,可以联系地理学科所学的水资源分布或生物学科所学的生态平衡等知识点,设计水资源保护主题作业,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和志愿宣讲,形成跨学科解决方案,在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合理设计作业内容

“双减”政策要求作业减负增效,但若作业内容封闭且脱离生活,则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将作业设计锚定于链接生活实际、融入社会热点和强化实践导向,才能打破课堂与社会的壁垒,使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化为素养生成。在选取作业内容时,一方面应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深化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链接。例如,在学完“尊重他人”这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联系起来,设计“记录一周内你感受到被尊重的瞬间”的观察性作业,将教材中的文字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内化知识。另一方面,以社会议题为切入点,强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问题解决导向,让教材中的知识走进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看待、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例如,在学完“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这一内容后,根据真实邻里纠纷事件创设情境作业,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人大代表,面对这样的邻里纠纷,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创新作业形式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创新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层设计、形式多样化、技术融合和生活实践,达到减量提质的效果。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机械性负担,还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道德自觉和法治意识的公民。首先,需要突破传统书面作业限制,创新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开展情境模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围绕知识点选定主题、设计情境剧本,并在班级中进行演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设计实践类作业,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其次,在作业设计的对象上需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兴趣差异,设计分层次、阶梯化的作业,布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作业,以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巩固核心知识点;面向中间阶层学生,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提升性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项目研究或创新实践等拓展性作业。在作业设计上避免一刀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和挑战性。

(四)注重作业反馈,完善作业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集中表现为内容狭窄、过程静态、反馈低效,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负提质和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存在明显差距。还需通过丰富评价内容、强化过程追踪、注重反馈指导等手段,推动评价方式从简单判定转向发展支持,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目标。在评价内容上,需紧扣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多维评价内容。在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道德规范的理解程度的同时,重点评价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社会实践能力,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需在评价时可通过记录、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关注学生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在评价过程方面,需从静态评价像动态追踪转变。发挥分层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能力设置基础、拓展、挑战三级作业目标,配套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助力动态追踪,利用钉钉等线上教育平台记录学生作业完成轨迹,以知识点掌握雷达图、实践能力发展曲线等形式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提升评价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在评价反馈上,教师如果在作业评价过程中尽量避免以打勾、划叉等简单标注,而是以描述性语言指出问题,提供具体化、可操作的改进意见,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以恰当的方式改进。在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后重新提交后,教师可以对作业进行二次评价,强化以评促教的功能。从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到评价反馈,这一体系既符合“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要求,又能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文韬 .“ 双减” 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改进策略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08):82-84.

[2] 缪海飞 .“ 双减” 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路径探究 [J]. 教学与管理 ,2024,(07):45-48.

作者简介:江俊霖(2001.6—),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