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张鑫

荣成市城投土地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荣成市 264300

1 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的特点

1.1 系统性与复杂性

在建筑电气工程领域,防雷接地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绝非孤立存在的单一系统,而是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多个关键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协同配合,共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防雷保护体系。自建筑物规划设计阶段伊始,就必须将防雷接地系统与建筑结构、电气系统等要素进行统筹考量,切实保障各系统间的兼容性与协调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建筑类型差异、地理环境特点等客观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防护效能。

1.2 隐蔽性与长期性

防雷接地系统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主体部件多埋设于地下或隐蔽于建筑结构内部,具有显著的隐蔽工程特性。这就要求各参建单位务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施工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必须清醒认识到,隐蔽工程施工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将给后期监督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可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逐步显现质量缺陷,进而对建筑物安全及人员生命财产构成潜在风险。同时,鉴于防雷接地系统需长期稳定运行以有效应对各类极端天气和雷电灾害,必须从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关键环节着手,全面强化系统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3 专业性与规范性

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作业必须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实施。施工人员不仅需全面掌握电气安装、建筑结构等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精准把握防雷接地相关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系统设计与施工全过程符合安全生产各项要求。同时,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并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切实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和规范化管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接地电阻检测、引下线连接工艺等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施工人员务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各项技术规范,确保系统运行效能达到设计要求。

2 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的关键技术

2.1 接地装置安装技术

接地装置作为防雷接地系统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其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系统的防雷效能。在接地极选型环节,必须严格依据建筑所在地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进行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当前主要采用金属接地极和非金属接地极两种类型:金属接地极(如钢管、角钢等)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但在土壤腐蚀性较强的特殊区域,需审慎选用耐腐蚀性能更优的非金属接地极(如石墨接地极等)。在接地极安装实施过程中,必须确保埋设深度严格符合设计规范要求。通常情况下,接地极埋深应不小于 0.6 米,以保障其与土壤的有效接触面积,切实降低接地电阻值。同时,要严格执行接地极间距标准,一般不得小于 5 米,此举旨在避免接地极间的相互干扰,确保接地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接地极安装工序完成后,必须规范开展连接作业。连接工艺应优先采用焊接方式,特别要强调的是,焊接质量直接决定系统性能。焊接作业必须确保牢固可靠,杜绝虚焊、裂缝等质量缺陷,并切实做好防腐处理工作。建议在焊接部位及时涂刷防腐涂料,有效防止焊接部位发生氧化腐蚀,切实保障接地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2.2 引下线敷设技术

引下线作为将雷电电流自接闪器有效导引至接地装置的关键通道,其敷设质量直接关乎雷电防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引下线材料应优先选用符合标准的圆钢或扁钢,其规格参数须严格依据建筑物防雷等级进行科学确定。在实施引下线敷设作业过程中,必须确保线路平直无弯曲、无扭曲,切实保障雷电电流传输的畅通性和有效性。引下线敷设方式分为明敷与暗敷两种,明敷时应当规范设置固定支架,确保线路稳固可靠。支架安装间距必须保持均匀分布,其中水平间距原则上不超过 1.5 米,垂直间距严格控制在 2 米以内。针对建筑物存在的变形缝问题,引下线施工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补偿处理措施,有效防范因建筑物伸缩变形导致线路断裂的风险。同时,要特别注重引下线与其他金属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控制,坚决杜绝闪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防雷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 接闪器安装技术

接闪器作为防雷接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承受雷电作用的关键装置。当前主要采用的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及避雷网等不同形式。在具体选型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建筑面积等关键参数,科学合理地选用适宜的接闪器。针对高层建筑的防雷保护,通常采取避雷针与避雷带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其中,避雷针应当规范安装于建筑物顶部,其高度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及建筑防雷技术要求进行确定。避雷带则需沿建筑物屋脊、屋檐等重要部位进行敷设,确保形成完整有效的避雷保护体系。在安装实施环节,必须确保接闪器与引下线之间建立可靠的电气连接。焊接或螺栓连接是两种常用连接方式,无论采用何种连接工艺,都必须确保连接牢固可靠、接触良好。同时,要切实做好接闪器表面的清洁维护工作,保持其表面洁净无污渍、无锈蚀现象,从而有效保障接闪性能。

2.4 等电位联结技术

等电位联结作为一项重要的电气安全防护措施,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学规范的导体连接方式,将建筑物内部各类金属构件及电气设备外壳等有效整合,确保各连接点电位相等,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因电位差引发的电击危险及火灾隐患。根据技术规范要求,等电位联结可分为总等电位联结与局部等电位联结两大类别。其中,总等电位联结作为关键性防护手段,通常在建筑物进线处实施,其技术要点在于将建筑物内进线配电箱 PE 母排、金属结构主体及接地干线等重要设施进行系统性连接,形成全方位的电气安全防护体系。局部等电位联结系在建筑物内部的局部区域,诸如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场所开展,将上述场所内的金属管道、电气设备外壳等予以连接。在实施等电位联结时,需注重选用适宜的联结导体,其截面积应依据联结的金属构件的数量与规格来确定。与此同时,联结处需确保接触状况良好,不存在松动、氧化等现象。

3 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技术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系统性工程课题。通过深入剖析该系统的系统性与复杂性、隐蔽性与长期性以及专业性与规范性等关键特征,充分彰显了防雷接地系统在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其关键技术环节的精准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安全防护效能,更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重大民生课题。为此,各施工单位务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切实加强施工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各项技术指标全面达标设计要求。与此同时,面对新型材料与先进工艺的蓬勃发展态势,全行业要始终保持创新进取的精神状态,持续推动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涛 .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防雷接地系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J]. 江西建材,2023,(09):264-265.

[2] 李月寒 . 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技术分析 [J]. 电气技术与经济,2020,(06):17-19.